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7年第7期
编号:10694955
高死亡率的脾切除术后感染
http://www.100md.com 1997年7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7年第7期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北京市 100853项目负责人 纪小龙,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北京市 100853收搞日期 1996-11-02

    

    主题词
脾切除术 外科伤口感染

    纪小龙.高死亡率的脾切除术后感染.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5(7):441

    1996年9月,美国医学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上发表的1例病历讨论,重点强调了高死亡率的脾 切除术后感染,提醒临床及实验室医生应充分认识此病的严重性,提高认识,及时诊治,减 少死亡.

    1 病例报告女,34岁.主诉发热、寒战、腹泻2h于02:00自行步入急诊室就医.发病2h内已腹泻5 次,为水样便,无血、粘液及里急后重感.查体:T 40.4℃,Bp 100/60(卧位),80/50(立 位). 其余查体无特殊.实验室检查:WBC 3700/μl,红细胞压积42%,血生化正常范围.大便 无脓细胞.急诊室给予抗菌素治疗(clindamycin、ampicillin和gentamicin共3种). 至05: 00患者病情恶化,血压下降,应用升压药无效而死亡.追问病史,患者无外出饮食史,家中 共餐者无类似发病者.7年前曾患Hodgkin病,化疗后已痊愈,未见复发.死后追查原病历, 发现曾行脾切除以行Hodgkin病分期.死后外周血涂片查见细胞外双球菌.最后诊断为脾切除术后肺炎双球菌败血症.
, 百拇医药
    2 重症脾切除术后感染(over 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 ection, OPSI)以往曾认为,脾脏切除后对人体功能影响不大.1919年曾报道动物切除脾脏后感染率上升.1952年报道过5例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血症行脾切除术后的儿童发生败血症[1].以后在成人脾切除术后也有败血症的病例报道.尽管有过报道,但并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2.1 OPSI的发病率、发病年龄及发病时间 文献中报道的不很一致.在一组5902例脾切除术的病例分析中[2],发生OPSI共173例(2.9%),死亡91例(1.5%),死亡占发病数的52.6%.在儿童脾切除后OPSI的发病率为4.4%,死亡率2.2%,成人发病率0.9%,死亡率0.8%.脾切除 术至发病的间隙与OP SI有关,术后1年内发病率为32%,5年内为52%,死亡病例以术后2年内为多.
, 百拇医药
    2.2 OPSI的病原体 脾切除术后发生OPSI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类,常见者依次为:肺炎双球菌,占发病数的56. 7%,死亡率达59%;流感嗜血杆菌,占发病数的6.3%,死亡率达31.8%;脑膜炎双球菌,占 发病数的3.7%,死亡率达61.5%;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死亡率大于7.5%.少见的有其它 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等.非细菌类的病源体有带状疱疹病毒、组织胞浆菌、梨浆虫、疟原虫等[3].

    2.3 OPSI的诊断与治疗 OPSI发病以发热为前驱症状,无特殊定位表现及特异性症状.发热时可伴有头痛、恶心、呕 吐、腹泻.很快进入败血症、休克.因此,诊断OPSI的关键是询问病史要全面,一旦有脾切除 历史者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再则查体时应仔细,脾切除者左上腹部必定有手术切口,因 此,是容易发现和引起重视的.进一步证实可采外周血涂片以查找病源体.这是很简便可行 的快速诊断方法.另外,在红细胞内查到Howell-Jolly小体也是协助诊断的指标之一.临床对OPSI的诊治均取决于是否及时,一旦怀疑为OPSI,则首选针对肺炎双球菌的抗菌素(amoxicillin),其次是针对流感嗜血杆 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抗菌素[4].
, 百拇医药
    2.4 OPSI的预防[5] 首先是广泛宣传脾切除术后OPSI发生的危险性,不仅医生了解,要使每一位脾切除术的患者都有此常识,一旦发病,能及早诊治.脾切除术后患者应接受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双球菌等常见病源体的疫苗接种,使体内产生抗体以减少发病,尤其在术后头2年内 更为必要.对于脾切除术后是否长期应用抗菌素目前尚有争论. 对于脾功能明显低下者适当 口服抗菌素以预防感染是可以考虑的.目前对于部分脾切除及脾脏移植以保存脾脏功能尚在 实验观察之中.

    3 讨论随着对人体脾脏功能认识的深入,原来认为脾切除后对人体无关紧要的观点越来越不能成立 了.脾脏的主要功能目前认为有血液滤过、吞噬和清除血中某些物质、提呈抗原、活化淋巴细胞、产生以IgM为主的抗体,产生调理素等.从这些功能中逐步认识到脾切除术后发生OPSI 的危害性,针对OPSI高达40%~70%的死亡率和多在发病24h内死亡的严重性,深入了解到 致死机制是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救治十分困难. 因此,强调认真仔细的病史采集和查体,提高对OPSI的敏感性,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及时行 外周血涂片查找病源体是明确诊断的有效手段,是值得提倡的.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1 King H, Shumacker HB.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fter splenectomy performed in infancy. Ann Surg, 1952;136(4):339-342

    2 Holdsworth RJ, Irving AD, Cuschieri A. Postsplenectomy sepsis and its mortalityrate: Actural versus perceived risks.

    Br J Surg, 1991;78(9):1031-1038

    3 Looareesuwan S,Suntharasamai P, Webster HK, et al. Malaria in splenectom ized patients: 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review.

    Clin Infect Dis, 1993;16(3):361-366

    4 Kivit W.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Am J Hematol,1977;2(2):193-201

    5 Read RC, Finch RG. Prohylaxis after splenectomy.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4;33(1):4-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