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假性淋巴瘤4例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病理科 362000
Subject headings stomach neoplasms/pathology; lymphoma/pathology
主题词 胃肿瘤/病理学; 淋巴瘤/病理学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735.2
1 临床资料
1965年~1995年间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假性淋巴瘤:女2例,年龄分别为19岁和21岁,男2例,年龄均为62岁. 患者均有消化道溃疡症状并服用制酸剂后缓解. 病程3个月~2a不等,1例急性胃穿孔,1例反复黑便伴上腹疼痛,2例上腹扪及硬性包块. 4例术前拟诊胃癌、胃溃疡恶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及根治术.
2 结果
肉眼检查3例胃癌根治术标本,胃小弯见单发或多发溃疡灶,大小2.5cm~5cm,溃疡周边粘膜粗大隆起似脑回状,其中1例伴穿孔;1例胃窦部粘膜呈弥漫性增厚,范围8cm×9cm,大小弯周围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光镜检查,单发或多发典型慢性胃溃疡病理形态学改变,粘膜、粘膜下乃至胃壁全层见弥漫增生的成熟淋巴细胞浸润,其间夹杂网织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大多可见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形成,周围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 病理诊断:胃假性淋巴瘤伴慢性胃溃疡,随访27个月~85个月均健在.
3 讨论
1958年Simth和Helwing首次提出胃假性淋巴瘤的诊断,他们从复习淋巴瘤的病例中发现长期随访而无明显疾患的健存者是胃假性淋巴瘤,而非恶性淋巴瘤.
本病发病年龄平均57岁,较胃癌早与胃恶性淋巴瘤相近,男女之比为2.3∶1. 大多数患者早期似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厌食、恶心、呕吐、消瘦甚至呕血、黑便,服用制酸药可缓解. 胃肠道检查最常发现的是多发性溃疡灶,与一般溃疡所不同其病变范围常较大,提示胃假性淋巴瘤较胃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更大. 本病特点之一患者通常有一较长的消化道病史后(平均病程11个月),近期内症状加重. 因病变位于粘膜下,内镜检查阳性率远不如胃癌、胃恶性淋巴瘤高,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的唯一方法,其诊断要点:①多形细胞浸润,除大量成熟淋巴细胞外,还有浆细胞、嗜酸性、嗜中性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 ②常有生发中心形成. ③周围肿大淋巴结皆呈反应性增生,无肉瘤改变. ④具有典型胃溃疡改变.(收稿 1997-01-28 修回 1997-03-10), 百拇医药(陈 红 吴伟岗)
Subject headings stomach neoplasms/pathology; lymphoma/pathology
主题词 胃肿瘤/病理学; 淋巴瘤/病理学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735.2
1 临床资料
1965年~1995年间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假性淋巴瘤:女2例,年龄分别为19岁和21岁,男2例,年龄均为62岁. 患者均有消化道溃疡症状并服用制酸剂后缓解. 病程3个月~2a不等,1例急性胃穿孔,1例反复黑便伴上腹疼痛,2例上腹扪及硬性包块. 4例术前拟诊胃癌、胃溃疡恶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及根治术.
2 结果
肉眼检查3例胃癌根治术标本,胃小弯见单发或多发溃疡灶,大小2.5cm~5cm,溃疡周边粘膜粗大隆起似脑回状,其中1例伴穿孔;1例胃窦部粘膜呈弥漫性增厚,范围8cm×9cm,大小弯周围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光镜检查,单发或多发典型慢性胃溃疡病理形态学改变,粘膜、粘膜下乃至胃壁全层见弥漫增生的成熟淋巴细胞浸润,其间夹杂网织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大多可见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形成,周围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 病理诊断:胃假性淋巴瘤伴慢性胃溃疡,随访27个月~85个月均健在.
3 讨论
1958年Simth和Helwing首次提出胃假性淋巴瘤的诊断,他们从复习淋巴瘤的病例中发现长期随访而无明显疾患的健存者是胃假性淋巴瘤,而非恶性淋巴瘤.
本病发病年龄平均57岁,较胃癌早与胃恶性淋巴瘤相近,男女之比为2.3∶1. 大多数患者早期似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厌食、恶心、呕吐、消瘦甚至呕血、黑便,服用制酸药可缓解. 胃肠道检查最常发现的是多发性溃疡灶,与一般溃疡所不同其病变范围常较大,提示胃假性淋巴瘤较胃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更大. 本病特点之一患者通常有一较长的消化道病史后(平均病程11个月),近期内症状加重. 因病变位于粘膜下,内镜检查阳性率远不如胃癌、胃恶性淋巴瘤高,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的唯一方法,其诊断要点:①多形细胞浸润,除大量成熟淋巴细胞外,还有浆细胞、嗜酸性、嗜中性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 ②常有生发中心形成. ③周围肿大淋巴结皆呈反应性增生,无肉瘤改变. ④具有典型胃溃疡改变.(收稿 1997-01-28 修回 1997-03-10), 百拇医药(陈 红 吴伟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