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752607
器官移植何时走出尴尬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21日 《当代健康报》 2001.06.21
     先看这样一组数字:

    祖国大陆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多人,山东省每年增加3000多名患者。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而在非亲缘关系的人群中,骨髓相合的机会只有1/5000到1/10000。“中华骨髓库”现存的自愿捐献者的骨髓资料一共不足3万份。

    显然,不断增多的白血病患者与其所需要的供体骨髓远不成比例。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济南市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河南洛阳驻军某部25岁的战士蒋友清身患白血病,在济南住院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的消息,尽管已有百余名热心的泉城市民纷纷自愿捐献骨髓,救助子弟兵,但至今没有找到可以配上型的骨髓。这一尴尬的现实其实并不难理解。

    骨髓移植是这样,其他器官移植同样如此。就山东省而言,两年前就曾建立了“山东省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目前全省每年需器官移植的病人不下数百人,而供体却少得可怜,因此,真正能够得到治疗的就很少。这几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解放军第106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在肾移植、角膜移植等方面有了可喜的突破,尽管如此,仍有大部分病人得不到有效的脏器供体,或者入院后需要等待好久才能如愿。专家介绍,每10个需要肾移植的病人中也只能有1人得到有效治疗。心脏移植更难了,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山大齐鲁医院宋惠民教授深有体会地说,这项20年前就已在我国开展的技术,至今共做了不足50例手术。山东省能够如期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只占到千分之一,众多病人因得不到器官移植而过早离世。

    记者在济南市红十字会采访时,这里的领导拿着一叠书信对记者叹息道,目前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自愿捐献器官,但因找不到相应的机构组织而难以落实。有关专家认为,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中华骨髓库”的建立一样,为器官移植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但是,完善这项事业还需要有全社会的支持及法律的保障。 (本报记者 刘 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