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1年第8期
编号:10697363
隐孢子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年第8期
     海南省人民医院热带病研究室 海南省海口市 570311

    项目负责人 贾杰

    收稿日期 2001-06-13 接受日期 2001-06-23

    

    主题词
隐孢子虫病/诊断;隐孢子虫病/治疗

    贾杰. 隐孢子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8):945-946

    0 引言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CPS)引起的一种世界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最常见症状为腹泻. 由于该病对免疫缺陷者易于罹患,因而20世纪80年代随艾滋病(AIDS)的发现,大大推动了其研究进展[1].
, http://www.100md.com
    1 病原与病理根据形态学,隐孢子虫至少有6种:寄生于哺乳类的小鼠隐孢子虫(C. muris)和小隐孢子 虫(C.parvum),鸟类的贝利隐孢子虫(C.baileyi)和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s),爬虫类的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鱼类的鱼隐孢子虫 (C.nasorum),引起人类疾病的几乎均为小隐孢子虫[2]. Xiao et al[3]报告80例秘鲁儿童隐孢子虫病,病原中小隐孢子虫67例,牛隐孢子虫8例,犬隐孢子虫2例,火鸡隐孢子虫7例,猫隐 孢子虫1例,说明多种隐孢子虫可在人畜间传播,并引起疾病.隐孢子虫主要侵犯空肠和回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在吸收细胞顶部发育繁殖,引起粘膜炎症, 导致绒毛损伤、萎缩和减少. 肠组织病变的轻重与临床腹泻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至于隐孢子虫是否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增加,尚不清楚.
, 百拇医药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感染隐孢子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 CD4+的多寡与功能在感染后康复和保护性免疫中起至 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一般呈自限性,并产生隐固的免疫力,主要临床表现为水泻,偶可带有粘液,但不含白细胞及血液. 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痛或不适 ,发热.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如艾滋病、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调理素缺乏和补体缺陷,以及化疗或辐射等引起的免疫抑制者,一旦感染隐孢子虫则病情多较严重,且病程延绵,甚至致命. 已有报告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感染除腹泻外,可广泛播散,引起胃肠道外隐孢子虫感染,如胆囊炎、硬化性胆管炎、胰腺炎和肺炎等.

    2.2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隐孢子虫患者腹泻时,可排出大量的卵囊(囊合子),晚期患者可达107×103个·L-1,因而粪便标本可直接染色镜检. 在抗酸染色的粪便标本中 ,卵囊呈桃红色,圆形或略卵圆形,直径平均4.5μm~5.5μm,发育成熟的 卵囊其中可见 4个纺锤状子孢子. 如粪便中卵囊较少,可先作浓集处理,再行染色镜检. 为提高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检出率,目前多从两方面着手:粪便标本浓集技术与染色方法的改进. 粪便标本浓集技术包括蔗糖溶液离心浮聚法、Ritchie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饱和硫酸锌和盐水浮聚法等. 染色方法有姬姆萨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荧光素染色法、蕃红-美蓝染色法等[4].
, http://www.100md.com
    免疫学试验即检测隐孢子虫抗原及其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 光抗体试验 (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染色技术(IEST)和免疫斑点技术等. 目前普遍采用ELISA法测定宿主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此试验敏感度很高,如抗原纯化度高,很少出现假阳性. 通常用超声波或冻融裂解卵囊提取可溶性抗原. 应用单克隆抗体可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壁抗原. 此法不仅可检出粪便标本和小肠组织病理(活检)标本中隐孢子虫卵囊,而且可应用于水源及环境中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检测. 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只要有几个卵囊的标本即可检出. 目前国外已有商品化试剂盒销售.分子生物学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临床标本和环境水样本中的小隐孢 子虫是一种敏感、特异,能分辨基因型简便易行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试验的引物尚不一致 ,有DNA片段、18SrDNA、卵囊蛋白基因、卵囊壁蛋白基因、 RAPD片段、热激 mRNA转录物 等,其评说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治疗
, 百拇医药
    3.1
对症治疗 隐孢子虫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因此给于患者口服或静脉补液为必要的干预措施. 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腹泻时间较短,一般2wk~ 1mo,对症治疗即可治愈. 免疫缺陷者可呈长期致命性腹泻,除支持治疗外,应予止泻. 临床常用的抑制肠动力药有苯乙哌定、吗啡和普鲁卡因.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及其类似物octreotide,含18碳8个氨基酸环状结构的肽,均为5-羟色胺(5-HT3)拮抗剂,具有减少肠道分泌、增加水和电解质吸收的作用[5]. 此二药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包括艾滋病合并隐孢子虫腹泻显示良好疗效,腹泻停止,营养状态改善.

    3.2 抗虫治疗 试用过的抗隐孢子虫药物达百种以上, 多数均无疗效. 现将初步试验认为有一定效果的药物介绍如下.抗生素类最常用的为螺旋霉素(spira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和巴龙霉素(paromomycin)等,对缩短腹泻时间和粪排隐孢子虫卵囊时间均有一定作用. 巴龙霉素在 细胞培养中对隐孢子虫具有抑制作用,被认为疗效较为肯定的抗生素. 有关抗生素治疗隐 孢子虫的确切机制,疗效与剂量的关系,复发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临床 需要有进一步设有对照的实验观察,方可作出结论.抗病毒药少数艾滋病患者应用叠氮胸苷(AZT)治疗后,隐孢子虫感染减轻或消失,是AZT作用HIV后增强了免疫力的作用,还是AZT对隐孢子虫直接作用,尚不清楚.其他药物如拉沙里菌素(lasalocid)、西尼霉素(sinef-ungin)、脱氢雄甾酮 (dehydroepiandrosterone)等,以及国内有人报道应用大蒜素和苦参、黄芪治疗隐孢子虫病,据称有一定疗效,但均缺少标准的临床试验证明.
, 百拇医药
    3.3 免疫治疗 鉴于隐孢子虫病发病特点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对患者进行免疫干预是必要的,停止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已使多例患者完全消除了肠道隐孢子虫病. 赵雪妮et al[6]报告母乳 喂养婴儿大便中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为0.24%,人工喂养则高达8.33%,两者差异极为显 著,认为人乳有阻止隐孢子虫感染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由纯化浓缩虫体抗原免疫孕牛而获得的高免疫牛初乳(HBC)内含高效价抗隐孢子虫抗体,可以预防和治疗动物和人隐孢子虫病. 推测HBC的作用是由于初乳中增高的免疫球蛋白(IgG, IgM, IgA)使体内循环抗体增高 所致,也可能是其他生物活性因子的作用[7]. 此外,应用感染牛犊的转移因子(bovine transfer factor)、重组γ-干扰素等试用过治疗隐孢子虫病,但均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对照的临床试验评价.隐孢子虫病,30a前曾是很少的,大量为无症状的疾病,时至今日已成全球人类和动物腹泻的最重要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至少20%是由隐孢子虫引起. 隐孢子虫病已成为全球的挑战[8]. 由于该病目前尚无肯定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避免水源污 染、饮用开水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卵囊疫苗正在研制.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 Wilcox CM. Etiology and evaluation of diarrhea in AIDS: a global perspective at the millennium.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0;6:177-186

    2 Coop RL, Wright SE, Casemere DP. Cryptosporidiosis. In: Palmer SR. Zoon oses. Oxford: OUP, 1998:563-578

    3 Xiao L, Bern C, Limor J. Identification of 5 types of Cryptosporidium parasites in children in Lima, Peru.
, http://www.100md.com
    J Infect Dis, 2001;183:492-497

    4 周吉礼, 许春华. 原虫性腹泻与对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8:93-95

    5 De Schryver AM, Samson M.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0;107:38-42

    6 赵雪妮, 张冬梅, 张立宪. 黑龙江地区婴幼儿隐孢子虫病调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8;14:73

    7 聂青和. 隐孢子虫病. 见: 聂青和主编. 感染性腹泻病.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30-540

    8 Mosier DA, Obers RD. Cryptosporidiosis: a global challenge. Ann NY Acad Sci, 2000;916:102-1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