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肿瘤 还要多久
——田国栋、陈黎教授谈肿瘤治疗及其发展
田国栋教授和陈黎教授夫妇是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创建者中的两位。陈教授说,他们1971年刚来这儿的时候,她的小女儿才刚满一岁。到现在,已整整过了三十年。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发展的30年,也正是全国肿瘤防治发展最迅速的30年。见微知著,听两位老教授谈他们这些年来当大夫、治肿瘤的经历和体验,对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发展状况也就有了清晰的了解:
认识提高了
“人们以前对癌症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不治之症’的概念上,尽管现在仍有人这么认为,但这中间发生了改变,”田教授如是说,“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肿瘤在人们心中已变得不那么可怕,很多人都知道肿瘤有个‘三分之一’原则,即1/3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1/3可以延长生存期限。这仅仅是人们认识中的一点。而且,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肿瘤认识程度的提高是必然的。”
, 百拇医药
“但是,这种认识的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陈教授继而解释她的观点,“早发现、早治疗当然好,但这是对已患了病而言的。如果拿患病后的早发现、早治疗与没患病的早预防相比较,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以这么说,30年来,人们对肿瘤预防的认识程度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包括一些大夫都认为肿瘤的预防无法掌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长瘤了,你说怎么预防?其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肿瘤发生的原因更是触手可及,大到环境污染,小到情绪失调,就看你如何发现。”
陈教授随后又强调说,预防意识是一种社会行为,好比大家都知道西瓜好吃,你自然也就知道了。但社会行为又受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人吃药丸是在治病,有人吃药丸却是在防病;有人生病不吃药是吃不起,有人生病不吃药是了解病情,相信自己的抵抗力。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他们就提出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并身体力行,可随着在现代医学那令人“陶醉”的满天霞光里,这个古老的理性坐标被晃了眼睛,出现了迷失的势头。
, 百拇医药
技术增强了
肿瘤治疗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手术、放疗和化疗三个方面。田教授不无感慨地介绍:我们一开始进行放射治疗时用的是非常原始的钴炮,就这还是全山东省唯一的一台,治疗效果可想而知。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医院的医疗设备、治疗手段都日渐丰富起来,在全国都走在了前列。单放疗就有常规照射、适形放疗以及调强放疗等多种。像鼻咽癌在过去治疗时经常会连带一侧眼球挖除,而现在在我们医院只用放疗即可治愈。
再如外科手术,以前在切除多种肿瘤时都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大里切,向深里切,唯恐癌细胞扩散。而现在则可以在放、化疗的配合下减小创伤,比如乳腺癌,以前都是全切,甚至连同侧腋下和肋部肌肉都要刮除,现在则可以保留乳房了,治愈率也大大提高了。
陈教授也介绍说,刚建院那会儿,化疗也无法正规的进行。那时药物少,选择的机会就更少了。至于治疗方案,更是连概念都没有。现在不同了,抗癌新药层出不穷,以前化疗的两大并发症血球低和恶心呕吐一直没法解决,现在有细胞刺激因子,也有止吐药。甚至有的药物都可以把浓度集中在肿瘤上。总而言之,各种癌瘤都形成了规范性的疗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肿瘤已完全能够治愈。
, 百拇医药
问题也多了
“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主流应该说是发展、壮大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田教授如是介绍,“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宽松’,似乎谁都可以治肿瘤,谁都能治好肿瘤,但治来治去,受害的只能是患者。因为这不单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治疗。”
田教授说他在给年轻大夫讲课时经常强调,癌症病人只有一次治疗机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肿瘤的治疗需要确定一个及时、有效的方案,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再治疗就大打折扣了。所以造成了现在越是大医院,晚期肿瘤病人就越多的情况。
无独有偶,肿瘤药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很多品牌的药物都纷纷祭起基因治疗癌症的大旗,堂而皇之地登上各路媒体大肆宣传,一时间,让人们觉得剩下的只有欢欣的等待。但是,据陈教授介绍,人体内有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当抑癌基因被破坏,致癌基因被激活时,就会产生癌细胞,长此以往,就可引发癌症。这一点,虽然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看月亮和上月球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目前距离用基因治疗癌症还很遥远,它不像结核病,发现了结核杆菌,然后去找特效药物就可以了,它们就像内因和外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再者,从横向对比,我们的临床治疗没问题,但肿瘤的基础研究却后劲不足,不光我们医院这样,整个国家都是这样。田教授继而分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人相对也较多,因而临床治疗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基础研究却需要资金,又需要经常对外交流,这都是我们的弱项。不过,最近这种情形已经有所改观,像我们医院的于金明院长,利用他在国际肿瘤界的影响,经常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使我们的基础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
采访临近结束,我问两位教授:治愈肿瘤还要多久?两位老人相视一笑,像对我又像对他们自己说:我们期盼着这一天早日来临。
他们那盛满希望的笑容,让人不禁想起那首熟悉的歌曲:……别问天,问天太遥远;别问地,大地太沉默,看着我们彼此的眼神吧,那是希望的所在……, 百拇医药
田国栋教授和陈黎教授夫妇是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创建者中的两位。陈教授说,他们1971年刚来这儿的时候,她的小女儿才刚满一岁。到现在,已整整过了三十年。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发展的30年,也正是全国肿瘤防治发展最迅速的30年。见微知著,听两位老教授谈他们这些年来当大夫、治肿瘤的经历和体验,对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发展状况也就有了清晰的了解:
认识提高了
“人们以前对癌症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不治之症’的概念上,尽管现在仍有人这么认为,但这中间发生了改变,”田教授如是说,“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肿瘤在人们心中已变得不那么可怕,很多人都知道肿瘤有个‘三分之一’原则,即1/3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1/3可以延长生存期限。这仅仅是人们认识中的一点。而且,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肿瘤认识程度的提高是必然的。”
, 百拇医药
“但是,这种认识的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陈教授继而解释她的观点,“早发现、早治疗当然好,但这是对已患了病而言的。如果拿患病后的早发现、早治疗与没患病的早预防相比较,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以这么说,30年来,人们对肿瘤预防的认识程度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包括一些大夫都认为肿瘤的预防无法掌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长瘤了,你说怎么预防?其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肿瘤发生的原因更是触手可及,大到环境污染,小到情绪失调,就看你如何发现。”
陈教授随后又强调说,预防意识是一种社会行为,好比大家都知道西瓜好吃,你自然也就知道了。但社会行为又受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人吃药丸是在治病,有人吃药丸却是在防病;有人生病不吃药是吃不起,有人生病不吃药是了解病情,相信自己的抵抗力。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他们就提出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并身体力行,可随着在现代医学那令人“陶醉”的满天霞光里,这个古老的理性坐标被晃了眼睛,出现了迷失的势头。
, 百拇医药
技术增强了
肿瘤治疗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手术、放疗和化疗三个方面。田教授不无感慨地介绍:我们一开始进行放射治疗时用的是非常原始的钴炮,就这还是全山东省唯一的一台,治疗效果可想而知。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医院的医疗设备、治疗手段都日渐丰富起来,在全国都走在了前列。单放疗就有常规照射、适形放疗以及调强放疗等多种。像鼻咽癌在过去治疗时经常会连带一侧眼球挖除,而现在在我们医院只用放疗即可治愈。
再如外科手术,以前在切除多种肿瘤时都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大里切,向深里切,唯恐癌细胞扩散。而现在则可以在放、化疗的配合下减小创伤,比如乳腺癌,以前都是全切,甚至连同侧腋下和肋部肌肉都要刮除,现在则可以保留乳房了,治愈率也大大提高了。
陈教授也介绍说,刚建院那会儿,化疗也无法正规的进行。那时药物少,选择的机会就更少了。至于治疗方案,更是连概念都没有。现在不同了,抗癌新药层出不穷,以前化疗的两大并发症血球低和恶心呕吐一直没法解决,现在有细胞刺激因子,也有止吐药。甚至有的药物都可以把浓度集中在肿瘤上。总而言之,各种癌瘤都形成了规范性的疗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肿瘤已完全能够治愈。
, 百拇医药
问题也多了
“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主流应该说是发展、壮大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田教授如是介绍,“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宽松’,似乎谁都可以治肿瘤,谁都能治好肿瘤,但治来治去,受害的只能是患者。因为这不单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治疗。”
田教授说他在给年轻大夫讲课时经常强调,癌症病人只有一次治疗机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肿瘤的治疗需要确定一个及时、有效的方案,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再治疗就大打折扣了。所以造成了现在越是大医院,晚期肿瘤病人就越多的情况。
无独有偶,肿瘤药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很多品牌的药物都纷纷祭起基因治疗癌症的大旗,堂而皇之地登上各路媒体大肆宣传,一时间,让人们觉得剩下的只有欢欣的等待。但是,据陈教授介绍,人体内有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当抑癌基因被破坏,致癌基因被激活时,就会产生癌细胞,长此以往,就可引发癌症。这一点,虽然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看月亮和上月球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目前距离用基因治疗癌症还很遥远,它不像结核病,发现了结核杆菌,然后去找特效药物就可以了,它们就像内因和外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再者,从横向对比,我们的临床治疗没问题,但肿瘤的基础研究却后劲不足,不光我们医院这样,整个国家都是这样。田教授继而分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人相对也较多,因而临床治疗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基础研究却需要资金,又需要经常对外交流,这都是我们的弱项。不过,最近这种情形已经有所改观,像我们医院的于金明院长,利用他在国际肿瘤界的影响,经常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使我们的基础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
采访临近结束,我问两位教授:治愈肿瘤还要多久?两位老人相视一笑,像对我又像对他们自己说:我们期盼着这一天早日来临。
他们那盛满希望的笑容,让人不禁想起那首熟悉的歌曲:……别问天,问天太遥远;别问地,大地太沉默,看着我们彼此的眼神吧,那是希望的所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