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华医药
编号:10753114
诊治肠易激综合征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15日 《当代健康报》 2001.11.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有关的功能性疾病,是指一组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粘液便/硬结便)、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目前IBS仍被认为是功能性疾病,但许多研究已显示出该病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的病理现象。尽管IBS不危及人的生命,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与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占用了大量有限的医疗资源。

    IBS是人群常见病、多发病。西方国家统计,门诊病人中,每千人中IBS病人占10.6,人群患病率为7.1%~13.6%。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依据临床实践体会,IBS病人约占消化门诊的1/4~1/3。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肠道感染、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异常有关。IBS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环境及情绪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IBS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客观可靠的病理学和生物化学诊断指标,因此,该病诊断主要是建立在症状学积分和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1999年公布的罗马II诊断标准:在过去12个月中,腹部不适和疼痛的时间等于或超过3个月,且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1)排便能使其缓解;(2)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有与排便一致的改变。以下症状并非必须,但病人具备越多的症状,确诊IBS的把握越大:(1)排便频率的异常(〉3次/天或〈3次/周);(2)排便性状异常(粪便结块、硬结或稀软水样便);(3)排便发生通过异常(紧张、急迫或有排便不尽的感觉);(4)排便中有粘液;(5)胃胀气或腹部膨胀。本标准强调了症状持续时间,使对病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随访,内容更加详细,有利判断。

    目前IBS的治疗尚未有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病人完全有效,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措施:(1)教育鼓励病人建立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介绍有关医学知识,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树立治疗信心,本方法即认知治疗。国外实践证实,认知方法治疗IBS的疗效是肯定的。(2)对于与食物不耐受关系明显的IBS病人,选择饮食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建议病人对饮食的种类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3)药物治疗:解痉剂,如斯巴敏、舒丽启能、黄连素、扎非那新等;促动力药,如普瑞博思;通便药,如康赐尔;止泻剂,如易蒙停、复方苯乙哌啶;抗抑郁药,如百忧解、阿米替林;胃肠微生态制剂,如整肠生、杜秘克等。

    以上各种药物对不同症状为主的IBS有较好的疗效。

    (咨询电话:0531-7918774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