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患之间
编号:10755562
我摘掉了十六年的冠心病帽子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9日 《当代健康报》 2001.11.29
     1986年经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后,我于1990年开始阵发性快速型心房纤维颤动,病情逐年加重,并伴有胸闷、心绞痛,快速房颤时心率达180次/分,频发早搏、间歇时心率低至40次/分。十几年来,心功能逐年降低,虽然生活尚可自理,却十分吃力,饱受病痛之苦。

    今年9月27日夜,我因心区不适并伴有右前胸刺疼,入济南市中心医院门诊部急诊室就诊,经三天滴注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门诊大夫建议我转入心血管介入病房就诊。此时的我,对于介入疗法不甚了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去病房向苏国海大夫咨询。经我自诉病情后,苏大夫直率地说,作为冠心病,不典型;有可能是病窦综合症,并说欢迎我住院检查、治疗。初次见面,时间不足十分钟,这位拥有“济南市杰出青年技术创新能手”称号的苏国海大夫却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例行检查后,苏大夫建议用介入法做冠脉造影检查,并说,有可能给我摘掉十几年的冠心病帽子。此时,我虽然对这位青年大夫已经有了信任之感,仍存有疑惑,我在心里说,看结果吧。
, http://www.100md.com
    冠脉造影检查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情况比预想得要好,苏大夫建议我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我仍有些不放心:用了十几年的药,全都停下了,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大夫肯定地告诉我,过去是误诊,十几年的药物用错了,尽可放心!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停止了冠心病用药后,并无不良反应,包括心绞痛再也没有出现。

    十六年!用去了不计其数的医药费用,虽然我享有公费保健医疗,但花费钱财总有些令人切肤之感的;何况,我每年还服用了数千元的自费药物。至于身心蒙受的多年的苦痛,更是言语难以表达了。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亦称病窦快慢综合症,目前尚无显效药物可用。房颤更是世界性难题。据文献报道,房颤患者死亡率高出常人两倍,诱发中风的概率高出常人3-5倍,并且,患者年龄有逐年下移的趋势。

    经苏国海大夫介绍我阅读了荷兰Viatron公司《治疗房颤,防患于未然》的起搏器资料,我又从互联网上阅览了该起搏器的性能等有关信息。世界上第一例埋藏型心脏起搏器诞生于1958年。四十多年来其制造技术与临床应用获得了非常迅速的进展。它具有安全可靠、方法简便的特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缓慢性和过速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据报道,每年有近百万患者因此而延续了生命并不同程度地恢复了正常生活与工作。
, 百拇医药
    于是,我决定安装起搏器。手术由苏国海大夫主刀。因使用双腔抗房颤心脏起搏器,在我省尚属首例,苏大夫为慎重起见,特邀请北大郭继鸿教授来济现场指导。于2001年10月30日午夜手术顺利结束。起搏器生产厂家荷兰Vitatron公司北京代理处来人临床调试。该起搏器为Selaction 900E DDDR型。目前,植入我体内的起搏器已经将心脏的起搏频率予以界定(60-90次/分钟)。自安装之日起,确有“立竿见影”之疗效,自我感觉很好,以前的心动过缓、过速,已不再发生。虽然,除颤功能尚处于诊断阶段,一个月后再行测试、调整诸参数并予以启动,而房颤发作次数与发作时间已经在逐日减少。据悉,此种心脏起搏器在我国已经使用的患者中,其抗房颤疗效达90%以上。

    我此次住院历时四十一天,深受心血管介入病房的苏国海主任、关玉庆大夫等各位大夫认真负责的诊治;以及以刘丽护士长为首的诸位护士小姐及时、耐心的全面护理。他们高尚的医风医德、纯熟的医护技能令我敬仰。譬如,第一次上手术台,我虽有思想准备也难免有些紧张、恐惧,双手捏了两把冷汗。刘护士长见状便站立于我身边,向我再三说明将要实施的手术状况,教我如何放松,免除紧张。并说,她就在身边,如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可立刻告诉她,并始终不离我左右。此时我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与呵护;在我周围的医护人员,是完全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群体。我的紧张、恐惧感便消失了。还有文文、婷婷、华子等等护士小姐,都十分敬业,值夜班的,经常到病房巡视。如文文小姐在我第一次手术后的夜班到我病床前巡视达七八次之多,并为我配药,帮我解除因心律失常不得安眠之痛苦。

    苏国海大夫是一位年仅三十余岁的青年人,他给我的印象是:医术高超、恳于钻研、十分敬业,堪称青年一代医务工作者的典范。他对待病人态度和蔼、体贴入微。我安装起搏器后第一次换药由他亲自操作,他指法谨慎、动作轻盈,我丝毫未感到任何不适;第二次换药,他请来外科大夫前来察看,伤口愈合状况获得了这位外科大夫的首肯,他才放心地离去……

    我曾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就诊、住院多次,而此次住院大有刮目相看的感觉。过去曾经看到、听到的那种态度生冷、甚至于呵斥病员的个别现象也一去不复反了。出院时,我及我的家人向各位大夫、护士们告别并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时,他们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作为一名患者,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山东济南 张基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