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红蜡笔,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要,不肯给佳佳,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应社会,甚至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攻击行为的原因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有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人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严重。
(上), 百拇医药(翁晖亮)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应社会,甚至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攻击行为的原因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有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人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严重。
(上), 百拇医药(翁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