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99564
鼻出血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8日 《家庭医生报》 2002年第11期(总第840期 2002.03.18)
     本病中医称为鼻衄。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产生是由各种原因引起鼻部脉络损伤的结果,临床上与肺、肾、肝、脾关系密切,当辩证治之。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犯肺上熏鼻窍,热伤脉络,溢于鼻中故为鼻衄。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少,鼻腔干燥并有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边尖红,苔白脉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桑菊饮加丹皮、茅根、山栀炭。

    2、胃热炽盛:胃中素有积热,或过食辛辣,以致胃热炽盛,循经上炎,血随热涌,妄行于外而为鼻衄。其血量大而深红,鼻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宜清泄胃火,凉血止血,选用地黄汤加石膏、知母、大黄治之。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发为鼻衄。证见血色深而量大、头疼、头晕、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味。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鼻血时发时止,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红绛、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止血,可选知柏地黄丸加藕节、阿胶等论治。

    5、脾不统血: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其血渗而出,色淡量少,面色无华,神疲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缓弱。治当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侧柏叶、地榆炭等。

    对鼻出血的病人当遵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常用外止血的方法可选用冷敷法(即冷水毛巾敷鼻)或吹药法(石膏煅热为末吹鼻)。鼻血制止后再按证治之本源,其病可愈。, http://www.100md.com(赵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