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99311
细说“病从口入”——笔谈中医食疗(二)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20日 《家庭医生报》 2002年第20期(总第849期 2002.05.20)
     “病从口入”出傅玄《口铭》、《辞海》以“饮食之不慎,为致病之由也”释之。虽然,这话早已成为公众口头禅,但世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免不受其害。从食疗角度看,其所以然可从如下四方面理解。

    其一,恣肆饮食,病及全身。食之于人,能养生疗疾,亦能害人致病,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张仲景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食物所以为害致病,一是食而不洁,殃及脏腑,如食物中毒、痢疾、泄泻、霍乱等,多与饮食不洁有关。所谓“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此。二是食食失节,伤损胃肠,如急性胃扩张(胃胀)、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常与暴饮狂食有关。是“饮食自信,肠胃乃伤”(《素问·痹论》)者也。三是恣嗜肥甘滋腻烟酒,变生诸病如高血压、脑中风、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等,则与偏嗜偏食有关。即“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之类。

    其二,食病相左,恶化病情。食物既可减轻、祛除疾病,亦可加重、恶化病情。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谋害其大将徐达,便趁其患“发背”之际,赐予老肥鹅一只。徐明知鹅与病不相宜,摄于圣命难违而强食之,遂致病危身亡。“发背”类于背脊肌肉急性蜂窝组织炎,是湿热火毒蕴积、气血瘀滞所致。老鹅肥腻,滋湿助火,“发风发疮发毒”。故发背者食之,犹抱薪救火,湿热火毒越盛,必四处扩散,外滞营血,内陷脏腑,病危而亡。一般说来,大凡火热诸证,复食辛热燥烈、肥甘滋腻之品,或寒病冷疾,再吃苦寒、冰凉之物,皆病与食不相宜,易致病情加重或恶化,是“助纣为虐”者也。
, http://www.100md.com
    其三,食不忌口,发物发病。所谓“发物”,是指能生痰动风、助火发毒、拥邪为患的一类食物。其范围较广,为害不一,或可诱发新病、痼疾,或可加重、恶化病情。发物发病大体三类:动物类食物,如狗肉、羊肉、公鸡肉、猪婆肉、鹿肉、猪头肉、獐肉、鹅肉、牛肉、蚕蛹、蜂蛹等,其含某些激素,可促使人体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激发炎症病灶扩展、溃疡出血等,以加重、恶化病情;或诱发癫痫、咳喘等病复发;水产类食物,如鲤鱼、鲢鱼、虾、蟹、章鱼、黄鳝、蚌等,其含某些异性蛋白,易成为过敏源,引起寻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牛皮癣、脓疱疮、哮喘等病发作或加重;果蔬类食物,如香椿菜、黄花菜、芫荽、竹笋、南瓜、李子、桃子、花椒、辣椒、姜、葱、蒜、酒等,易促使肺痨复发咯血,加重炎症、疮疡等病情。故曰:“食不忌口,寿不长久”。

    其四,病瘥伤食,易于“食复”。“食复”之说,始于《伤寒论》,大意是说,久病、重病初愈,正气未复,脾胃虚弱,若病人不慎饮食,或家人强求其食,易致故病复发。如肠伤寒新瘥,误食有渣之物,轻则病情复发,重则肠穿孔。又如小儿热病初愈,余热未清,过食油腻腥燥之品,亦可复发。凡此,是“驱良民为寇”者也。故王宇泰明确指出:“凡病新差后,只宜先进白稀粥汤,次进浓者,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常令不足,不可尽意过食之也。其诸般肉食等物,皆不可食。”实属经验之谈,家庭可参考用之。

    总之,欲饱口腹者,切莫为之所伤;常有口福者,铭记“病从口入”之诫,勿使其已然而后悔。, 百拇医药(邓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