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2年第7期
编号:10693809
胃小弯癌的临床内镜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年第7期
     蔡嵘,任刚,沈伟,郑磊贞,许幼如,陈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肿瘤中心 上海市 200092

    项目负责人 任刚,200092,上海市控江路1665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肿瘤中心. rengang527@hotmail.com

    电话:021-65790000

    收稿日期 2002-01-28 接受日期 2002-04-08

    摘要目的:探讨胃小弯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

    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50例胃小弯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进行研究及分析.
, 百拇医药
    结果:隆起溃疡型(60%)、溃疡型(26%)、隆起型(14%)的发生率依次降低;直径>2cm病灶的发生率(88%)显著高于直径<2cm病灶的发生率(12%);低分化腺癌(54%)、腺癌(30%)、印戒细胞癌(8%)、管状腺癌(2%)、黏液腺癌(2%)的发生率依次降低;Hp(-)的发生率(68%)显著高于Hp(+)的发生率(32%).

    结论:胃小弯癌患者中隆起溃疡型发生率最高,多为低分化腺癌,直径>2cm 病灶多见,较少受到Hp的感染.

    蔡嵘,任刚,沈伟,郑磊贞,许幼如,陈强.胃小弯癌的临床内镜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7):867-868

    0 引言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调整死亡率水平在2.5-153.0/10万之间[1].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早期胃癌在全部胃癌中的相对比率[2].日本胃癌的诊治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与其胃癌的普查和彻底治疗有关[3].胃癌普查的内容主要采用胃镜和胃肠造影,故提高胃癌诊出率,尤其是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出率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分析了50例胃小弯癌的临床内镜特征,以期为该部位的肿瘤诊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999-07/2001-07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胃小弯癌5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证实.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64.66岁,其中21-40岁1例,41-60岁12例,61-80岁35例,81岁以上2例.

    1.2 方法

    1.2.1
胃镜及活检 常规术前准备.插镜至十二指肠球部,部分患者至十二指肠降部,退镜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变部位的黏膜活检.隆起病灶取其顶部及其基底部的组织,平坦性病变在病灶周边黏膜皱襞中断处及中央处取活检,溃疡凹陷性病变在溃疡隆起边缘上及溃疡边缘内侧交界处取活检.

    1.2.2 病理 将胃镜活检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同时辨认幽门螺杆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首发症状 消瘦17例,中上腹部不适14例,中上腹部疼痛10例,腹胀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纳差1例,休克1例.

    2.2 病变类型及表现 隆起溃疡型30例(60%,30/50),溃疡型13例(26%),隆起型7例(14%).病灶质地硬或脆31例,触之易出血25例,污秽苔20例,病灶边缘不规则隆起或结节样增生17例,蠕动差或消失9例,局部胃壁僵硬6例,胃底潴留5例,溃疡底部高低不平4例,幽门偏位或狭窄4例,小弯缩短3例,胃腔狭窄3例,新鲜出血2例,陈旧性出血2例,黏膜中断2例,黏膜集中2例,黏液湖浑浊1例.

    2.3 病变大小 病灶直径<2cm,6例(12%,6/50),>2 cm 44例(88%,44/50).
, 百拇医药
    2.4 活检块数 最少1块,最多6块,平均3.9块.

    2.5 伴发疾病 糜烂性胃炎7例,浅表性胃炎6例,萎缩性胃炎3例,返流性食管炎2例,食管中段憩室2例,食管溃疡1例,胃角溃疡1例,胃角小息肉1例,胃窦黄色疣1例,胃窦部多发性憩室1例,十二指肠球炎1例,十二指肠球部小息肉1例.

    2.6 病理类型 低分化腺癌27例(包括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3例,低分化腺癌部分黏液腺癌1例)(54%,27/50),腺癌15例(包括腺癌部分黏液腺癌1例)(30%),印戒细胞癌4例(8%),管状腺癌1例(2%),黏液腺癌1例(2%).

    2.7 幽门螺杆菌 Hp(+)16例(32%,16/50),Hp(-)34例(68%,34/50).
, 百拇医药
    3 讨论在全部50例患者中,以消瘦为首发症状的就占了17例(34%),事实上这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胃癌晚期,其中不少人将失去根治的机会.中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没有特异性,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无法从症状上进行鉴别.而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的临床意义同消瘦基本相似,一般不属早期阶段的表现.胃癌早期大多无特异表现,这给早癌的发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胃镜下病变类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隆起溃疡型的发生率最高,占60%,而溃疡型和隆起型的发生率则较低,这个结果类同于我们以往一组胃底贲门癌的分析结果.这种表现似乎不能完全套用有关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现行胃镜下分类标准,我们甚至不能单凭肉眼来评定病变的性质.这种现象可能和该部位肿瘤的生长方式、生长速度、生物学行为有关,同时可能涉及该部位的组织学、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特点.同时我们发现病灶质地硬或脆、触之易出血、表面有污秽苔、病灶边缘不规则隆起或结节样增生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综合上述的表现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对于病变性质的判定.此外,胃壁蠕动是否减弱、局部胃壁是否僵硬、小弯是否缩短、是否存在黏膜集中或中断的表现对于该部位肿瘤的诊断也是极其重要的.
, 百拇医药
    我们的结果表明,胃小弯癌的病灶范围大多较广,病灶直径>2cm的患者就有44例(88%),而病灶<2cm的患者只有6例(12%),这符合一般的共识[4,5],即病灶直径2cm是一个分界线,大于2cm更倾向于恶性病变的诊断,但这最多算一种经验的积累,尚缺乏合理的依据,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

    近年来,活检的次数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国外的一组资料表明[6],从1990年的5.9块已上升到1997年的7.1块.本组资料的活检最少的只有1块,最多的6块,平均3.9块.我们的体会是强调首块活检的准确性、手法和活检深度可能更有效.一般活检次数4-6块已足够,活检次数的增加是否能真正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值得怀疑.

    目前的研究表明胃癌处于一种低酸状态.典型胃癌发生的模式是: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7],除浅表性胃炎外,其余4个环节大多是低酸的.但有趣的是在全部患者中,伴发糜烂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的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甚至伴有食管溃疡、胃角溃疡和十二指肠球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与胃酸有关的疾病.所以我们不能绝对根据伴发疾病是否与胃酸有关而肯定或否定胃癌的诊断.
, 百拇医药
    我们发现,低分化腺癌在胃小弯癌中发生率最高,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次之,管状腺癌和黏液腺癌则较少,这与一般的报道相似,即笼统讲腺癌是胃癌组织学发生的最主要类型.可能由于活检的黏膜较少和病理检查条件的限制,有15例腺癌未能进一步分型,这是以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组织学类型的准确划分对于今后临床合理而彻底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WHO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8],我们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两者有正相关性,且对其致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9-15].但在本文中,Hp的感染率仅有32%,这可能和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不同有关,另外Hp一般分布于胃窦区,同时胃黏膜发生癌变后不适合Hp的定居而造成其迁徙和死亡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4 参考文献1 孙秀娣,牧人,周有尚,戴旭东,乔有林,张思维.中国1990-1992年胃癌死亡调查分析.中国肿瘤杂志2002;24:4-8
, http://www.100md.com
    2 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 大学出版社 2000:695-734

    3 Shirakabe H, Nishizawa M, Maruyama M, Kobayashi S. Atlas of X-ray diagnosi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Second

    Edition. Tokyo: Igaku-Shoin Ltd 1982:v-vi

    4 徐光炜主编.胃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41-149

    5 Pinto De Sousa J, David L, Seixas M, Pimenta A. Clinicopathologic profiles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carcinomas from the
, 百拇医药
    cardia, fundus/body and antrum. Dig Surg 2001;18:102-110

    6 Stolte M, Seitter V, Muller H.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the endoscopic/ bioptic diagnosis of gastric ulcers between

    1990 and 1997-an analysis of 1658 patients. Z Gastroenterol 2001;39:349-355

    7 Feldman M, Scharschmidt BF, Sleisenger MH. Sleisenger & Fordtran¢ 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6th
, http://www.100md.com
    Edition. Singapore: Harcourt Asia Pte LTD 2001:733-748

    8 陈强,任刚,蔡嵘,许幼如,奚政君,张文竹.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检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学报 1998;18:363-365

    9 蔡嵘,任刚,陈强,许幼如. P53基因在幽门螺杆菌致胃癌机制中的作用. 实用癌症杂志 1999;14:274-275

    10 任刚,蔡嵘,陈强,许幼如,吴政宏,李学义.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关系的分子研究. 肿瘤防治研究1999;26:401-402

    11 蔡嵘,任刚,陈强,许幼如,郑磊贞,陆汉明.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初探. 肿瘤 2000;20:209-2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