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更多信息
编号:11444362
老来别做“老小孩”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20日 现代健康报
     来电显示:我的爸爸在儿媳面前方能“一本正经”,但在几十岁的女儿面前却时常“非礼”,经常将写好的“情书”偷偷放进女儿的鞋里。我爸爸是不是有精神病?

    心理分析:这是典型的“老小孩”症状。“老小孩儿”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老年人由于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导致老年人对事物的认知功能下降。二是低级本能过度释放。食、性、防御是人的三大本能,由于社会道德法规的熏陶,低级本能便被高级情感所抑制。但是,当人进入老年后,由于遗传、疾病等原因,致使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提前“下课”,那些平时受抑制的低级本能便会过度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对吃、对性的过度渴望与对人、对疾病的过度防御,以至于发生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与举动。

    为什么有的老人直到生命终止前仍然非常慈祥、理智,没有任何低级本能过度释放的病症呢?

    一是由于养生得当。这些老年人在中年时便重视自身的养生保健,其大脑很少受到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的“蚕食”。

    二是由于儿时心理发育健全。人的心理路程就是一个圆,是一个从童年到老年再回到童年的过程。童年的快乐决定了老年的幸福。如果童年时期对快乐的企盼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由此引发的极度饥渴便会在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即使成年后修炼得再高雅、脱俗,到了老年,高级神经中枢一旦“下课”,其心理仍会慢慢回到原有童年的饥渴状态,从而引发低级本能的过度释放。

    另外老年人幸福感的有无,主要取决于他童年时快乐信息储存量。假如一位老年人的大脑里曾储存过儿时捕鱼、玩狗、种瓜等快乐信息,到了老年他仍会在养鱼、种花、遛狗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快乐并乐此不疲。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的老年人,其内心却充满幸福感的原因所在。

    来源:现代健康报 , http://www.100md.com(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