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44150
复制成功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9日 《中国医药报》2003.01.09
     嘉宾主持:特约记者 江燕2q, http://www.100md.com

    特邀嘉宾: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汪涛2q, http://www.100md.com

    陕西东盛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关平2q, http://www.100md.com

    北京群英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会2q, http://www.100md.com

    如果说,1992年,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引入中国时,它对大多数中国医药经理人来说只能是十分诱人却相距遥远的梦想的话,那么,十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的企业家、营销经理,甚至普通公司员工的谈话中,频繁地出现EMBA,则已不足为奇。事实上,这种变化渗透着中国经营与管理理念的根本性改变,也是中国经济步入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而置身其中且受益于此的成功者则感受尤为深刻。2q, http://www.100md.com

    在走过十年的风雨后,现在有必要对EMBA教育进行思考与总结。本版特辟“EMBA茶坊”,邀请医药行业与EMBA有过亲密接触的企业家共同讨论有关EMBA的话题。2q, http://www.100md.com

    ——开场白2q, http://www.100md.com

    江燕(以下简称江):十年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将EMBA教育引入中国时,绝大多数医药经理人对可谓其可望而不可即,而如今在职学习MBA或EMBA课程的风潮已悄然席卷整个医药界。据悉,在陕西东盛、天津天士力、西安步长等企业的办公区,人们不时能听到、看到位居要职的“EM-BA们”关于功课的对话和对话时掩不住倦意的面庞上展露着的孩提般灿烂的笑容。那么,是什么鼓动着这些医药行业的将帅们走入EMBA的殿堂?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兴奋地徜徉其中?作为EMBA过来人,三位是什么时候接触到EMBA的?感觉如何?2q, http://www.100md.com

    关平(以下简称关):我个人最早听到EMBA这个名词是在1993年,那时我正服务于丽珠集团。听说西安杨森的老同事中有几位去中欧读EMBA,比如现在供职于北京群英顾问公司的辛冬生。坦率地说,些许羡慕之余,当时我对这个名词背后的涵义并没有什么完整的认识。但是后来,我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因为我看到,这些由合资企业花钱培养的精英,从EMBA殿堂出来后,在各自岗位上能够将我们平常所做的事情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不仅如此,他们在与其他同事沟通时,也总是能够提出让人振奋的新观点、新思路……他们因此赢得了所在企业的满意与赞赏,个人职业的发展也如虎添翼。于是,EMBA逐渐对业内人士展示出独有的魅力。

    江:当初是什么使得大多数中国医药经理人无法涉足这一领域?这种僵局又是如何打破的呢?wdc, 百拇医药

    关:对于绝大多数医药经理人来说,可能是由于费用高昂;或者是由于平时工作繁重,没有时间;也可能是由于地域与交通的限制,我们看到,5年来能够到中欧这样的著名商学院接受教育者,一直以合资企业中高层经理为主。接受EMBA教育者的数量虽稳步上升,但总量一直不大。直至1997年,国家教委开始批准在职攻读MBA学位,在职人员可以不脱产学习MBA课程,才使得很多想读书又没有多少时间或缺乏经济实力的医药经理人兴奋起来。我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wdc, 百拇医药

    逐渐地,我们发现,从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到高级管理层、区域经理,从国有企业的总经理到医院的院长、医务科科长,越来越多的同道们相继步入了EMBA的殿堂。而且,一谈到EMBA,几乎所有服务于医药行业的中层以上的管理者都露出向往的神情。wdc, 百拇医药

    江:有人戏称EMBA为“EEEMBA”,即“又老又贵又累的MBA”。第一个E代表“年长”(Elder),没有辛苦工作的十来年,那能熬到企业精英的位子?第二个E代表“昂贵”(Ex-pensive),国内新近批准的30所高校,学费均在15万~35万元之间;第三个E代表“筋疲力尽”(Exhausted),天南海北的精英们,既要日理万机,又要每月集中授课一次,实在是劳累辛苦。那么,为什么一个个位居要职的经理人,一个个在工作中呼风唤雨的企业家,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到校园当学生?wdc, 百拇医药

    关:就中高层管理者个人而言,到了三四十岁,每个人的定位大多已完成。如何巩固定位,让个人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在思考,且每个人都意识到种种危机的存在,必须去充电了。为什么?因为在企业中,你会发现不断有人在谈别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你的周围不断有人出去学习……我们以往在学校中学了很多东西,概念很清楚。出来之后,在工作3年、5年,甚至10年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做一些事情,可是又不十分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些事情做成功了,我们却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能成功。这个成功在其它情况下能不能复制?又如何复制?wdc, 百拇医药

    汪涛:的确,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企业,包括医药企业,其高层管理者几乎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工商管理知识。经过近20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我们还能不懂得先进管理知识就与国际军团竞争吗?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慢慢自我摸索吗?显然不行T局唤邮芄窖А⒁┭低辰逃奈?br>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十几年来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勤奋与悟性,靠的是经验的历练与积累。但是,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拿经验来指导工作时会发现,经验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缺乏系统的理论升华,常常难以推而广之,这是制约很多经理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是企业管理者愿意放下紧张的工作走进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wdc, 百拇医药

    江:刘总,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着医药企业短期培训工作,最近又联手澳洲国立大学,专门为医药经理人设计与开设EMBA课程。您认为学员们是抱着怎样的期待选择学习EMBA的?wdc, 百拇医药

    刘会:我与两位专家的感受完全一致。我们的EMBA项目的学员有来自诺华、施维雅等外资企业的经理人,也有来自“双鹤”、“步长”、“三精”等国企的精英。有的由公司选派,而八成以上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自费来学的,这让我十分感动。在与其交流时,我们之间使用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复制成功”,谈论得最多的也正是将既往的成功经验系统升华,找到“推而广之”的工作思路。正是从这种追求发展的热诚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药事业充满希望的未来。wdc, 百拇医药

    (EMBA究竟能给我们的企业与经理人带来哪些具体收获呢?1月14日EMBA茶坊将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