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 药价战 的神秘面纱
1、“价格战”的前因后果2q, http://www.100md.com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的全方位性和指令性使政府充当了惟一的经营者和决策者的角色。2q,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在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期,在企业的经营观念尚未真正转变,市场机会很多的情况下,企业间不会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国逐步实行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企业和地方利益开始独立,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开始泛滥,且这些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项目大多在同一水平和同一规模上,无法运用差异化战略来竞争,为价格战埋下了伏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会逐步潜在化,市场需求渐渐饱和,低水平重复的大企业真正感到留给它们的市场空间小了。由于大量设备闲置,生产能力放空,企业为求生存而展开价格战已成为必然。2q, http://www.100md.com
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人们,某商品在市场上展开价格战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该产品长时期(一般三年以上)处于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状态,也就是有关厂商一直处于“暴利”状态,二是该商品目前已经严重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虽然该商品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但由于“价格刚性”的作用,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处于“拐点临界”状态。2q, http://www.100md.com
弥泄揭┦谐〉南质道从≈ふ庖焕砺郏颐强梢缘贸鲆桓鼋崧郏?1世纪初狼烟四起的药品价格战有着爆发的必然性,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中不得不迈过的一道门槛。2q, http://www.100md.com
然而药品价格战的结局只有两种:一种是良性刺激,也就是以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为前提,通过降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来降低药品价格,通过优胜劣汰来激励药品生产和经营者不断追求新技术、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还有一种是恶性刺激,它仅仅挥动价格这把双刃剑,大家杀得你死我伤,打乱了市场平衡,引发不必要的提前消费,最终使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2q, http://www.100md.com
良性的药品价格竞争有利于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它可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2q, http://www.100md.com
而恶性的药品价格竞争将阻碍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有的医药企业领导者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过程是由进步快的“优胜者”去淘汰进步慢的“劣质者”。而企业要在竞争中常胜不衰,永保“优胜者”的领先地位,只有依赖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才能稳步、持续和健康发展。因此某些医药企业在竞争中不是把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是老琢磨如何阻碍其他医药企业发展,或通过“虚高定价”、“乱价”和“假冒品牌”等等违规、违法手段,来弥补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缺陷。这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恶性竞争,只会把市场搞乱,最终把自己搞垮。2q, http://www.100md.com
2、“降价45%”背后的真相2q, http://www.100md.com
在价格战中,有的零售药商打出“平均降价45%”的“王牌”,以吸引消费者。平均降价达到45%的幅度是有可能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件好事。武汉、南昌等地的零售┑杲导?5%也好,60%也罢,都是医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法。当前,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市场定价,即随行就市。一种是政府限价。政府限价的依据是,社会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的流通利润率;定价低的药品流通利润率高,定价高的产品流通利润率低。从批发到零售,5元以下的药品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50%;6~12元的药品利润率不得超过40%;12~50元的药品利润率不得超过32%。如此算来,删减中间环节,加上药厂卖给批发商的15%的利润率,只要多进些12元以下的药品,平均降价达到45%是有可能的。比方说,低价药如1元钱的药品降到0.1元,降幅为90%;而高价药如100元的药品,只降1元,降幅为1%,但两者相加后其平均降幅就成了45.5%。2q, http://www.100md.com
属于“平价”、“特价”的药品与其他平价、特价商品相比,其号召力不如后者大。因为价格这一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受到药品特殊性的制约。药品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价格上下波动时,即使波幅很大,也不容易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患有疾病时,药品价格再高(远远大于其价值),为了治病救命也得购买,价格不能抑制消费;而健康时,人们也不会因为价格低而购买药品。此外,国家对用于疫情、灾情的某些药品已进行了适当的储备(实质上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由此看来,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的特殊内涵是不能完全用价位来体现的。药品价格的上下浮动并不一定能真正发挥鼓励或扩大消费的作用。(苏顺泰 )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的全方位性和指令性使政府充当了惟一的经营者和决策者的角色。2q,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在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期,在企业的经营观念尚未真正转变,市场机会很多的情况下,企业间不会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国逐步实行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企业和地方利益开始独立,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开始泛滥,且这些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项目大多在同一水平和同一规模上,无法运用差异化战略来竞争,为价格战埋下了伏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会逐步潜在化,市场需求渐渐饱和,低水平重复的大企业真正感到留给它们的市场空间小了。由于大量设备闲置,生产能力放空,企业为求生存而展开价格战已成为必然。2q, http://www.100md.com
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人们,某商品在市场上展开价格战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该产品长时期(一般三年以上)处于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状态,也就是有关厂商一直处于“暴利”状态,二是该商品目前已经严重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三是虽然该商品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但由于“价格刚性”的作用,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处于“拐点临界”状态。2q, http://www.100md.com
弥泄揭┦谐〉南质道从≈ふ庖焕砺郏颐强梢缘贸鲆桓鼋崧郏?1世纪初狼烟四起的药品价格战有着爆发的必然性,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中不得不迈过的一道门槛。2q, http://www.100md.com
然而药品价格战的结局只有两种:一种是良性刺激,也就是以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为前提,通过降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来降低药品价格,通过优胜劣汰来激励药品生产和经营者不断追求新技术、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还有一种是恶性刺激,它仅仅挥动价格这把双刃剑,大家杀得你死我伤,打乱了市场平衡,引发不必要的提前消费,最终使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2q, http://www.100md.com
良性的药品价格竞争有利于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它可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避免重复建设,从而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2q, http://www.100md.com
而恶性的药品价格竞争将阻碍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有的医药企业领导者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过程是由进步快的“优胜者”去淘汰进步慢的“劣质者”。而企业要在竞争中常胜不衰,永保“优胜者”的领先地位,只有依赖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只有不断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才能稳步、持续和健康发展。因此某些医药企业在竞争中不是把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是老琢磨如何阻碍其他医药企业发展,或通过“虚高定价”、“乱价”和“假冒品牌”等等违规、违法手段,来弥补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缺陷。这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恶性竞争,只会把市场搞乱,最终把自己搞垮。2q, http://www.100md.com
2、“降价45%”背后的真相2q, http://www.100md.com
在价格战中,有的零售药商打出“平均降价45%”的“王牌”,以吸引消费者。平均降价达到45%的幅度是有可能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件好事。武汉、南昌等地的零售┑杲导?5%也好,60%也罢,都是医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法。当前,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市场定价,即随行就市。一种是政府限价。政府限价的依据是,社会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的流通利润率;定价低的药品流通利润率高,定价高的产品流通利润率低。从批发到零售,5元以下的药品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50%;6~12元的药品利润率不得超过40%;12~50元的药品利润率不得超过32%。如此算来,删减中间环节,加上药厂卖给批发商的15%的利润率,只要多进些12元以下的药品,平均降价达到45%是有可能的。比方说,低价药如1元钱的药品降到0.1元,降幅为90%;而高价药如100元的药品,只降1元,降幅为1%,但两者相加后其平均降幅就成了45.5%。2q, http://www.100md.com
属于“平价”、“特价”的药品与其他平价、特价商品相比,其号召力不如后者大。因为价格这一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受到药品特殊性的制约。药品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价格上下波动时,即使波幅很大,也不容易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患有疾病时,药品价格再高(远远大于其价值),为了治病救命也得购买,价格不能抑制消费;而健康时,人们也不会因为价格低而购买药品。此外,国家对用于疫情、灾情的某些药品已进行了适当的储备(实质上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由此看来,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的特殊内涵是不能完全用价位来体现的。药品价格的上下浮动并不一定能真正发挥鼓励或扩大消费的作用。(苏顺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