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患大肠癌1例
姚红兵,吴爱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0280
项目负责人:吴爱国,510280,广东省广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 luckstar0503@163.com
电话:020-61643211 传真:020-61643213
收稿日期:2002-11-19 接受日期:2002-12-05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环境饮食因素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通过对一对大肠癌夫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电子肠镜检查诊断、手术治疗方法、病理诊断、术后化疗以及随访等资料的收集比较.结合国内外文献来分析本组病例可能的致病因素.
, http://www.100md.com
结果:环境饮食因素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饮食中适当减少肉类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植物纤维等食物,对预防大肠癌,减少发病机会有积极的流行病学意义.
结论:共同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可能和其同发大肠癌有一定的平行关系,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姚红兵,吴爱国. 夫妻同患大肠癌1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3):372
1 病例报告病例1男,62岁,广东东莞人,发现大便性状改变5 mo,便血1 wk于2001-11入院. 查体: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 肛门指检:距肛门约5 cm处可扪及菜花状肿块,约3×3 cm大小,紧贴肠管,指套染血.电子肠镜确诊为直肠癌. 遂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中分化腺癌,未见淋巴转移.经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恢复尚可.出院后定期以CF方案进行化疗,目前生存状态良好,暂未见复发及转移.
, 百拇医药
病例2 女,59岁,广东东莞人,因左侧腹部隐痛不适3 mo,加重伴便秘5 d于2002-03入院. 体查:轻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可扪及一约8×6×5 cm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尚可,腹股沟未及淋巴结. 电子肠镜示:降结肠癌. 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肠中分化腺癌,未见淋巴转移.给予经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并按CF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目前状态良好.
2 讨论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大量文献均表明,大肠癌的发病高低与种族无关,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中主要是饮食因素,尤其是脂肪和动物蛋白.这与其对肠段微植物丛的影响有关,并且最终影响肠腔内容物的化学组成 . 在饮食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 饮食纤维降低结直肠癌危险的直接机制可能是:不溶性食物纤维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稀释粪便中致癌物质浓度,并且缩短排便时间,这就有效的降低了致癌物质与结肠黏膜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在大肠内,致癌物质与非消化的谷物纤维直接结合,也同样降低致癌物与大肠的相互作用 . 本病例系一对夫妇,为较富裕家庭,结婚后共同生活约40 a,平时饮食中植物纤维含量相对较少,肉类较多,共同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可能和其同发大肠癌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这些因素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也与以往有关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提倡饮食中适当减少肉类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植物纤维等食物,对预防大肠癌,减少发病机会有积极的流行病学意义.但在本病例,该夫妇二人几乎同时发病,饮食因素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是否起着主导作用,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发病中还有哪些致病因素参与其中,从基因和分子水平来阐明其发病原因和作用机制,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课题., http://www.100md.com
项目负责人:吴爱国,510280,广东省广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 luckstar0503@163.com
电话:020-61643211 传真:020-61643213
收稿日期:2002-11-19 接受日期:2002-12-05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环境饮食因素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通过对一对大肠癌夫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电子肠镜检查诊断、手术治疗方法、病理诊断、术后化疗以及随访等资料的收集比较.结合国内外文献来分析本组病例可能的致病因素.
, http://www.100md.com
结果:环境饮食因素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饮食中适当减少肉类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植物纤维等食物,对预防大肠癌,减少发病机会有积极的流行病学意义.
结论:共同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可能和其同发大肠癌有一定的平行关系,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姚红兵,吴爱国. 夫妻同患大肠癌1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3):372
1 病例报告病例1男,62岁,广东东莞人,发现大便性状改变5 mo,便血1 wk于2001-11入院. 查体: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 肛门指检:距肛门约5 cm处可扪及菜花状肿块,约3×3 cm大小,紧贴肠管,指套染血.电子肠镜确诊为直肠癌. 遂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中分化腺癌,未见淋巴转移.经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恢复尚可.出院后定期以CF方案进行化疗,目前生存状态良好,暂未见复发及转移.
, 百拇医药
病例2 女,59岁,广东东莞人,因左侧腹部隐痛不适3 mo,加重伴便秘5 d于2002-03入院. 体查:轻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可扪及一约8×6×5 cm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尚可,腹股沟未及淋巴结. 电子肠镜示:降结肠癌. 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肠中分化腺癌,未见淋巴转移.给予经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并按CF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目前状态良好.
2 讨论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大量文献均表明,大肠癌的发病高低与种族无关,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中主要是饮食因素,尤其是脂肪和动物蛋白.这与其对肠段微植物丛的影响有关,并且最终影响肠腔内容物的化学组成 . 在饮食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 饮食纤维降低结直肠癌危险的直接机制可能是:不溶性食物纤维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稀释粪便中致癌物质浓度,并且缩短排便时间,这就有效的降低了致癌物质与结肠黏膜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在大肠内,致癌物质与非消化的谷物纤维直接结合,也同样降低致癌物与大肠的相互作用 . 本病例系一对夫妇,为较富裕家庭,结婚后共同生活约40 a,平时饮食中植物纤维含量相对较少,肉类较多,共同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可能和其同发大肠癌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这些因素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也与以往有关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提倡饮食中适当减少肉类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植物纤维等食物,对预防大肠癌,减少发病机会有积极的流行病学意义.但在本病例,该夫妇二人几乎同时发病,饮食因素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是否起着主导作用,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发病中还有哪些致病因素参与其中,从基因和分子水平来阐明其发病原因和作用机制,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课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