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4292
防治血栓可降低缺血性疾病危险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4日 《现代护理报》 2003.04.14
     心肌梗塞、脑梗塞均为缺血性疾病,许多情况下是由于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当血管壁未被完全阻塞时,血流减少,局部器官和组织缺血,引起组织变性和萎缩;若血管完全被阻塞,尚未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器官、组织缺血性坏死。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缺血性疾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防治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条件(危险因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心脑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而还可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引起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粥样硬化斑块坏死破溃,出血时常致血管内皮损并伴血栓形成。其次与血流速度减慢有关,一旦血流缓慢或产生漩涡时,血小板便离开轴流而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的接触机会。在任何情况下,凡是血小板和心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粘附和激发凝血的几率便增大,引起血栓的可能性亦相应增大。高血压造成小动脉变细变硬和迁曲,就易使得局部血流缓慢,为血

    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尤其易在脑部小血管发生血栓,导致脑血栓形成及脑的缺血缺氧。其三是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数目增多,粘性增高,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饮食中高脂肪、吸烟及动脉粥样硬化均可使血液粘性增加,促进血栓形成。

    上述三个条件相互作用,加上原发疾病及诱因影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有关专家认为防治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治疗目的。

    防治血栓形成,关键在于积极消除血栓形成的条件,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易使血栓形成的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忌酒;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营养均衡,多饮水等。一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治疗仍以抗血小板形成为主,一方面尽快解除栓塞,另一方面预防再次发生血栓。目前用于抗血栓治疗的药物常用为阿司匹林、潘生丁和氯吡格雷等。氯吡格雷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单用或与阿司匹林联用,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均有良好的近、远期效果。

    (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魏开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