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42590
危机迫使我们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26日 《中国医药报》2003.05.26
     数月来,“非典”先后在我国20多个省市流行,造成数千人感染,数以百计的人被夺去生命,尤其是北京和广州,更是深受其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此次“非典”流行的性质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疾病流行的范畴,而具有了“社会危机”的性质。

    作为一场突发性危机,“非典”流行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对危机应对策略问题进行思考。

    ——编者

    “非典”去年11月开始袭击广东,至今已蔓延至20余个省市。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局面,不仅各级党政领导和医学专家时刻不敢眨眼,社会学家也在从自己的视角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针对“非典”的流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研究课题组”以及该院国情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长期研究的积累,撰写了10多篇研究报告,递交给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领导。

    4月1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第一份关于应对SARS危机的研究报告提交国务院相关领导,受到高度重视。

    4月17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危机管理研究课题组”组长薛澜教授就SARS危机向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有关领导作专题汇报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4月28日,薛澜教授应邀为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作学术报告,并向在座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了他领导的课题组关于应对SARS危机的研究成果。

    日前,本报记者就有关危机应对的问题,采访了薛澜教授。

    1、公共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暴露出弊端

    薛澜教授说,在“非典”开始流行的时候,有关方面的应对反应慢了一些。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此次流行的“非典”是一种新的疾病,有很多未知因素,因而开始时认识不足;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过去一直习惯了内紧外松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在应对此类危机上也显得不适应,不利于及时与公众沟通信息,这方面的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薛澜教授指出,“非典”在北京的广泛传播,与公众不知情有很大关系。

    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4月20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这一天起,疫情信息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众开始真正了解疫情,认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从而提高了警惕,同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社会各方面力量被动员起来,正是这一系列的措施,才使得北京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

    2、危机应对催生信息透明

    回顾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斗争,在有关信息的问题上,教训是沉重的。因此,政府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有效地应对危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月1日~2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7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