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41590
经络形态学基础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5日 《中国医药报》2003.07.15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的以十四条经脉为主的人体经络系统,由于缺乏解剖和形态学根据,西方医学拒绝承认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9xn, http://www.100md.com

    ◆十四经脉的生物物理学定位9xn, http://www.100md.com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研究组的祝总骧研究员介绍,他们首先根据经脉线对多种刺激(如机械、电等)有一种特殊的麻胀感觉的敏感特性,通过机械叩诊锤沿经脉的垂直线逐点扫描叩击皮肤,测出一条敏感线,宽度在1毫米范围。该线即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9xn, http://www.100md.com

    其次,他们根据经脉线具有较一般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用特制的低频脉冲电沿经脉扫描探测,测出循经的一系列低阻抗点。这些点的连线恰与LPSC线重合,宽度也在1毫米以内,称为循经低阻线(LIP)。9xn, http://www.100md.com

    第三,他们根据经脉线受震动后能够发出特殊的震动声波的特性,用特制的自动叩诊锤、音传感器和扩音装置,经垂直扫描叩击测出沿经脉线的不同水平的高振动声点。这些高振动声点的连线也与古典的经脉线相吻合,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称为经脉的实验高振动声(PAP)线。9xn, http://www.100md.com

    经脉线的这三种生物物理特性(LPSC、LIP、PAP)互相重合,宽度均在1毫米范围以内,其位置终身相对不变。这种特性不分人种、年龄、性别在十四条经脉普遍存在,并和古典经络图谱,如宋代针灸铜人呈惊人的吻合。可以说,中国古代发现的经络系统已经被现代科学定位和证实。此后的实验又进一步证明,经脉线不仅在人类而且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用PAP和LIP法定位。9xn, http://www.100md.com

    ◆截肢前后经脉线的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9xn, http://www.100md.com

    经脉线的三种生物物理特性之一,即隐性循经感觉传导特性是一种神经感觉现象,这个现象有赖于人体正常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然而,经脉的高震动声和低阻抗特性的发生是否依赖神经系统的存在,还有待实验证明。9xn, http://www.100md.com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经络组对60例截肢的骨科患者测试了截肢前后原LPSC线的低阻抗(LIP)和高震声(PAP)特性。结果发现,在截下的肢体上,原来截肢前的LPSC线上都测出了PAP和LIP线,位置与截肢前相同,其宽度仍然在1毫米范围以内。这说明经脉线的低阻抗和高震声特性不依赖于人体的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既然低阻抗高震动声特性是正常人的经脉线普遍特性,而且在离体后仍然存在,所以经络系统是和现代科学的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关而又有区别的另一个系统。

    经脉线的高震声和低阻抗特性既然在截肢后继续存在,故可以推论,这两种物理特性的物质基础是在体表而不在中枢,这为探讨经脉的形态学的基础创造了条件。kk4/k, 百拇医药

    ◆经脉科学定位的形态学基础kk4/k, 百拇医药

    祝总骧说,古典的十四经脉线既然能够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严格定位,就应当存在这三种特性的形态学特征。kk4/k, 百拇医药

    首先,他嵌匀颂褰叵碌闹逵芯鱿叩钠し艨榻谐9胬涠城衅稍锖?br>在显微镜下用斜射光观察,结果发现在标记为低阻线的区域内(20~50微米),其皮肤的角质层厚度明显小于非低阻区域(低阻区为5~15微米,非低阻区为20~25微米)。由于角质层在相对干燥条件下具有半导体性质,较薄的角质层构成了低阻抗特性的形态学基础。他们与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合作,利用特殊染色法发现隐性感传线下的表皮层和真皮层的神经末梢、神经束和血管相对集中,肌层的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区。因此,他们认为经脉线的高度敏感特性可能与神经结构和肥大细胞的相对集中有关,在高震动声线下深肌层发现的一种特殊、连续、致密的结缔组织束,可能是高震动声的音源。kk4/k, 百拇医药

    经脉的形态学研究实验表明,经脉线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与从表皮到肌层的不同层次存在不同的形态学结构有关。因此,祝总骧等提出了经脉应当是一种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的假说。kk4/k, 百拇医药

    ◆针刺引起循经微小搏动的实验研究kk4/k, 百拇医药

    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进行针刺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时,在经脉上可以触摸到一种很轻微的搏动现象。这种循经脉的微小搏动现象只有在针刺并产生“得气”感觉时才出现,而“得气”的感觉正是经脉血气运行加快的一种表现。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经络的这种功能与现象,祝总骧等做了针刺引起循经微小搏动的实验。kk4/k, 百拇医药

    实验是在心包经上进行的。首先要用循经高振动声和循经低阻抗这两种经脉循行体表定位法,把受试者右侧心包经的体表循行线精确定位。随后从手腕部到肘部一段5等分,从腕部到肘部依次标为1~6点。再将纪录微小搏动的生物放大传感器分别放到第4点实验经脉线上和线外5毫米处(对照点)进行纪录,分别纪录针刺前和针刺产生酸、麻、胀感觉后循经微小搏动的情况。kk4/k, 百拇医药

    生物放大传感器纪录的结果是:①针刺前,经上和经外对照点都没有微小搏动产生。②针刺产生酸、麻、胀“得气”感后,经脉线上纪录到微小搏动,而线外5毫米对照点没有微小搏动。③针刺引起的循经微小搏动频率一般和受试者的脉搏频率基本一致,但这种搏动具有严格的循经性,也就是说只有实验经脉线上才具有搏动现象。④如果不在实验经脉线上针刺,则受试者没有“得气”感觉产生,也就没有微小搏动出现。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到,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所测循经低阻线和循经高振动声线互相吻合,并且和《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心包经走行一致。kk4/k, 百拇医药

    祝总骧说,针刺引起循经微小搏动的实验说明了定位在经络研究中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定位,就不知道经脉在人体的确切循行位置,也就无法确定所研究的某种现象到底和经脉是什么关系。经络在人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行血气”,针刺“得气”后,经脉“血气”运行加快,使原来正常情况无法纪录的循经微小搏动纪录到了,从而证明经络确是“血气”运行的通道,也就是有物质和能量的运行。kk4/k, 百拇医药

    最后,祝总骧指出,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证实《黄帝内经》所描述的十四经脉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有严格的、精确的定位性,并找到了形态学根据,从而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客观存在。(徐亚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