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40524
平价药店“一把火”越烧越旺——上海:医院处方外流趋多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日 《中国医药报》2003.09.02
     今年5月31日,来自江西南昌的“开心人”大药房在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开辟了总经营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仓储式医药超市,以上万种药品平均低于国家核定零售价45%的降幅,吸引住市民的眼光。对此,沪上药店纷纷行动想对策,上海药品零售业的五大巨头组成“联合同盟”,应对“开心人”的挑战。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开心人”的药品降价又波及沪上医院。p|@r&, 百拇医药

    ◆医院处方流向药店p|@r&, 百拇医药

    在医院看病凭医生处方到医院药房划价取药是大多数患者的习惯。然而,如今有些病人却玩起了“看病医院开处方,吃低价药去药店”的“游戏”。据“开心人”透露,最近药店平均每天都收到中西药处方各20余张。其他药店中处方单子露面的频率也与日俱增。处方单中,以抗生素、进口药和白蛋白等价格比较昂贵的药品为多。p|@r&, 百拇医药

    虽然处方外带将看病的程序复杂化了,可是病人却乐此不疲,尤其是慢性病以及自费看病的病人感触颇深:“药店中的药品比医院便宜。”p|@r&, 百拇医药

    有关人士认为,低价药品的登台亮相,最终将触动医院的利益。长期以来,药品销售80%在医院,20%在社会药店。虽然沪上有1500多家药店,但是医院仍然是卖药老大。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当然不肯让药品差价收入的“肥水”往外流。然而,随着降价药店的出现,一部分药品收入正在慢慢地从医院流失。p|@r&, 百拇医药

    ◆一级医院首当其冲p|@r&, 百拇医药

    由于挂号费以及医疗保障自负金额部分一级医院低于二级、三级医院,因此一些慢性病人往往第一次在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处得到处方后,再“移花接木”到一级医院配药。一位家住虹口区的李女士告诉笔者,她长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用完医疗保障卡内的钱,就得自己支付1400元钱后,才能再享受医疗保障补贴。而当1400元用完之时,第二年的医疗保障卡内的钱也差不多衔接上了,等于每年得自行负担1400元左右。当初到一级医院,为的是省一些挂号费。然而,平价药店的实惠要比一级医院多,如果按45%计算,到平价药房买药1400元就能省下600元左右,其实惠远胜于一级医院。p|@r&, 百拇医药

    其实,像李女士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家住黄浦区的张老伯得的是老年痴呆症,需要长期就医服药。老伯的女儿说,当初到某三级医院看病,医生开了美多巴等3种药,以后到一级医院看病,虽说挂号费少了些,但在医院里配药需700多元(约一个月的用量),尔后发现在药店里买这些药品只要500元,一个月便宜200元,一年可节省2000多元。p|@r&, 百拇医药

    由此,一级医院大量的处方流向了平价药店,使一级医院的效益受到较大的影响。p|@r&, 百拇医药

    ◆民营医院雪上加霜p|@r&, 百拇医药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日子就更“艰难”,因为目前大多数民营医院都尚未列入医保定点医院范围,来院就诊的病人以自费病人为主。一些病人来民营医院就诊图的是温馨服务,认为药费较高物有所值。如今,平价药店来了,一些消费者在得到民营医院的温馨服务之后,拿着民营医院的处方到平价药店配药,节省了一定量的药费,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平价药房燃起“一把火”的时候,民营医院效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医院院长说,平价药店的叫板,使民营医院雪上加霜。p|@r&, 百拇医药

    ◆平价药店任重道远p|@r&, 百拇医药

    外带处方的病人同样也出现在三级医院,不过影响还不大。一位三级医院的负责人很坦然,认为改变“以药养医”现状,提高医院技术含量,适度提高诊疗费用和手术费用,是医疗体制改革大势所趋。目前,医院用药中,医保类药品占了大部分,这是旱涝保收、抢也抢不走的。p|@r&, 百拇医药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不少医院想法筑起保护墙。目前,药房里销售的处方药大多是针剂,而很多医院注射室向来不接受“外来针剂”,其他医院购买的针剂都不注射,更别提平价药店买来的针剂了。这是医院应对“处方外流”最为有效的一道防护墙。为让处方不外流,有的医院甚至开出各种让药店看不懂的“密码处方”。p|@r&, 百拇医药

    业内人士透露,平价药店的药品品种起码在4000种以上,基本覆盖了医保目录的品种。如果平价药店加入医保定点药房的行列,那就更有向医院药房叫板的底气了。p|@r&, 百拇医药

    不过,业内人士还指出,无论是买非处方药还是手持处方购药,如果没有执业药师的认真把关,难免会发生“吃错药”的事情。因此,平价药店在做大业务量的同时,还要在药学服务上做好文章,以长期取信于民。(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