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消化系溃疡新进展——中脘配胃俞与公孙配内关无差异
中脘配胃俞(脘俞)、公孙配内关(孙关)是临床针刺治疗消化系溃疡常常选用的两种不同穴位配穴,但这两种配伍之间有无疗效差异,尚无更多的临床研究。第三军医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治疗消化系溃疡的机理可能与ET(血浆内皮素)变化有关,但两种不同配伍方案在消化系溃疡ET含量水平的调整及疗效方面没有差异。d@qf, 百拇医药
本研究将50例消化系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脘、胃俞配伍组和公孙、内关配伍组各25名进行电针针刺,均采用捻补法和小幅度震颤治疗,并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ET指标。结果显示,中脘、胃俞配伍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ET水平分别为78.42±6.74纳克/升、50.11±3.49纳克/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中脘、胃俞组治愈率为24%,显效率为52%,无效率为24%;公孙、内关组治愈率为28%,显效率为44%,无效率为28%,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d@qf, 百拇医药
消化系溃疡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胃壁局部黏膜血液灌注不足为其重要因素之一。ET是一种血管活性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具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胃肠道有丰富的ET受体,又有合成ET的能力。近年来国外不断有学者提出ET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溃疡因子,认为ET作为一种较强的血管收缩肽,可参与调节胃血管系统的局部血流,从而在溃疡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研究也证实,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ET可能介导和促进了消化系溃疡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可能是ET升高,导致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而使胃壁产生一系列病理损伤。d@qf,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介绍,在本项研究中,两组配穴治疗均能有效地降低ET含量,改善黏膜缺血、缺氧,从而使损伤的胃壁趋向恢复,两组间疗效亦无显著差异。这初步提示,在消化系溃疡的针灸治疗方案选择中,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两者可以任选其一。(罗海鸥(等) )
本研究将50例消化系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脘、胃俞配伍组和公孙、内关配伍组各25名进行电针针刺,均采用捻补法和小幅度震颤治疗,并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ET指标。结果显示,中脘、胃俞配伍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ET水平分别为78.42±6.74纳克/升、50.11±3.49纳克/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中脘、胃俞组治愈率为24%,显效率为52%,无效率为24%;公孙、内关组治愈率为28%,显效率为44%,无效率为28%,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d@qf, 百拇医药
消化系溃疡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胃壁局部黏膜血液灌注不足为其重要因素之一。ET是一种血管活性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具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胃肠道有丰富的ET受体,又有合成ET的能力。近年来国外不断有学者提出ET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溃疡因子,认为ET作为一种较强的血管收缩肽,可参与调节胃血管系统的局部血流,从而在溃疡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研究也证实,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ET可能介导和促进了消化系溃疡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可能是ET升高,导致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而使胃壁产生一系列病理损伤。d@qf,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介绍,在本项研究中,两组配穴治疗均能有效地降低ET含量,改善黏膜缺血、缺氧,从而使损伤的胃壁趋向恢复,两组间疗效亦无显著差异。这初步提示,在消化系溃疡的针灸治疗方案选择中,中脘、胃俞配伍和公孙、内关配伍两者可以任选其一。(罗海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