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回家” 路有多长
精神病患者伤人、毁物、乱跑等事件并不鲜见,家人为了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用铁链将其锁在家里的事也常有耳闻。不少人呼吁,对精神病患者,应该由政府统一收治,进行强制管理。但一些精神病专家却呼吁让精神病患者“回家”。那么——精神病患者“回家” 路有多长
所谓“回家”,并不是说将看护精神病人的责任推给其家人。这个“家”,指的是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即让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中康复,最终回归社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康复基地主任姚贵忠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非住院化运动”的口号,意思是尽量不要把精神病人关在封闭的医院里,远离人群对病人的康复没有好处。而社区康复的宗旨就是要给他们搭起一座回归社会的桥梁。
姚贵忠主任介绍,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歧视长期存在,所以国内多数精神病院都建在远离城区的地方,将他们跟正常人隔开。事实上,以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为例,住院病人中有2/3能够达到临床痊愈的水平,就是说多数病人能治好。姚主任说,精神病院的管理是封闭式的。关在其中,病人得到的信息非常少,生活非常单调,长期跟正常人脱离,而当病情好转需要回归社会的时候,一方面有受歧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得了这种病,他自己的能力下降了,根本不可能跟正常人去竞争,只能在家里呆着,不能学习不能工作,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生活没有内容。而一个人脑子里进入的信息越少,就越衰退,越回不到社会中去,疾病负担就越重。精神病人大多非常年轻,像精神分裂症的好发年龄是20岁左右,四肢健全,这么一呆就是好几十年,更加重了他的精神压力。因为他不能创造价值,完全靠父母养着。可父母越来越老,将来父母不在了,他又怎么办?
, 百拇医药
姚贵忠主任说,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是对大众的要求:要善待这些精神病人,不要把他们看做洪水猛兽,也不要恶语中伤。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是要去除无知。姚主任说,对一个东西了解得越少,恐惧就越重。其实并不撬械木癫∪硕际撬姹慵怂透话驼疲?br>不就拿刀捅人。这样的病人只是很少一部分。精神疾病只是一种病,这种病并不是他自己的错。他的表现让别人觉得不好理解,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当你进入到他的世界里时,你会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很丰富的。
其次是对机构的要求。医院远离社区,就需要有一个社区康复的机构。但我国目前精神卫生这一块的社区建设非常薄弱,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技术力量都很差。
北京现在有一个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下面每个区都设有精保所。这个K导噬暇陀械憷嗨朴谏缜蹈椿埂5撬侨匀灰?br>办封闭的医院,还是把病人关到医院里,患者还是不能在正常人的圈子里去康复。因为只有办成医院,让病人住在这儿,才能收费,才能解决机构的生存问题。
, 百拇医药
姚贵忠主任认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很多城市搞过的工疗站实际上是社区的一个福利机构,病人可以到里边来做一些简单的劳动,这些劳动不一定能创造多少价值,但是能帮助病人回归社会。后来因为搞市场经济,这些工疗站靠国家补贴不够,没法生存,80年代后绝大多数工疗站都停办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国家的社区机构几乎等于零。
姚贵忠主任强调,社区康复机构非常有意义,应该办,而且一定要有政府的扶持。他认为,现在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有些项目很难开展。
■欢迎“回家”
诚如姚贵忠主任所说,偏见来自于无知。世界精神卫生日几年来的主题都是: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对于精神疾病,人们的偏见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常常使用“武疯子”、“花痴”这类词,在精神科专家眼里,这样的词汇就是偏见的标志。
令人高兴的是,关注心理、精神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抛掉自己的偏见,用爱心接纳和关爱精神病患者。这也使精神病人在社区中的康复成为可能。也许杭州模式还比不上香港模式那么完美,但毕竟已经给了内地病人很大的希望。而且,不仅在杭州,据报道,在深圳,在上海,一些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也已经建立了起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疾病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区精神康复会做得越来越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精神病患者“回家”的路会走得更顺利,更愉快。
——编者, http://www.100md.com(金亮 )
所谓“回家”,并不是说将看护精神病人的责任推给其家人。这个“家”,指的是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即让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中康复,最终回归社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康复基地主任姚贵忠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非住院化运动”的口号,意思是尽量不要把精神病人关在封闭的医院里,远离人群对病人的康复没有好处。而社区康复的宗旨就是要给他们搭起一座回归社会的桥梁。
姚贵忠主任介绍,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歧视长期存在,所以国内多数精神病院都建在远离城区的地方,将他们跟正常人隔开。事实上,以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为例,住院病人中有2/3能够达到临床痊愈的水平,就是说多数病人能治好。姚主任说,精神病院的管理是封闭式的。关在其中,病人得到的信息非常少,生活非常单调,长期跟正常人脱离,而当病情好转需要回归社会的时候,一方面有受歧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得了这种病,他自己的能力下降了,根本不可能跟正常人去竞争,只能在家里呆着,不能学习不能工作,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生活没有内容。而一个人脑子里进入的信息越少,就越衰退,越回不到社会中去,疾病负担就越重。精神病人大多非常年轻,像精神分裂症的好发年龄是20岁左右,四肢健全,这么一呆就是好几十年,更加重了他的精神压力。因为他不能创造价值,完全靠父母养着。可父母越来越老,将来父母不在了,他又怎么办?
, 百拇医药
姚贵忠主任说,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是对大众的要求:要善待这些精神病人,不要把他们看做洪水猛兽,也不要恶语中伤。做到这一步的前提是要去除无知。姚主任说,对一个东西了解得越少,恐惧就越重。其实并不撬械木癫∪硕际撬姹慵怂透话驼疲?br>不就拿刀捅人。这样的病人只是很少一部分。精神疾病只是一种病,这种病并不是他自己的错。他的表现让别人觉得不好理解,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当你进入到他的世界里时,你会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很丰富的。
其次是对机构的要求。医院远离社区,就需要有一个社区康复的机构。但我国目前精神卫生这一块的社区建设非常薄弱,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技术力量都很差。
北京现在有一个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下面每个区都设有精保所。这个K导噬暇陀械憷嗨朴谏缜蹈椿埂5撬侨匀灰?br>办封闭的医院,还是把病人关到医院里,患者还是不能在正常人的圈子里去康复。因为只有办成医院,让病人住在这儿,才能收费,才能解决机构的生存问题。
, 百拇医药
姚贵忠主任认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很多城市搞过的工疗站实际上是社区的一个福利机构,病人可以到里边来做一些简单的劳动,这些劳动不一定能创造多少价值,但是能帮助病人回归社会。后来因为搞市场经济,这些工疗站靠国家补贴不够,没法生存,80年代后绝大多数工疗站都停办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国家的社区机构几乎等于零。
姚贵忠主任强调,社区康复机构非常有意义,应该办,而且一定要有政府的扶持。他认为,现在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有些项目很难开展。
■欢迎“回家”
诚如姚贵忠主任所说,偏见来自于无知。世界精神卫生日几年来的主题都是: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对于精神疾病,人们的偏见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常常使用“武疯子”、“花痴”这类词,在精神科专家眼里,这样的词汇就是偏见的标志。
令人高兴的是,关注心理、精神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抛掉自己的偏见,用爱心接纳和关爱精神病患者。这也使精神病人在社区中的康复成为可能。也许杭州模式还比不上香港模式那么完美,但毕竟已经给了内地病人很大的希望。而且,不仅在杭州,据报道,在深圳,在上海,一些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也已经建立了起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疾病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区精神康复会做得越来越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精神病患者“回家”的路会走得更顺利,更愉快。
——编者, http://www.100md.com(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