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30490
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2日
一、概况,二、现状,三、思考,四、观念,五、创意,六、布局
     中医,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明的明珠。江泽民主席1997访美,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中医的研究方法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外而形体百骸,内而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关系。

    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的200年间,中医和西医长期并存,在广泛的实践中接受了深刻的比较和严峻的检验。在此期间,虽然出现过“全盘西化”的潮流,并以1929年“取消国医法案”达到顶峰,但中医始终取而不消。当然,也有人提出要像抵制洋货那样抵制西医以维护“国粹”,同样未为人们所接爱。因为客观事实是:中医能治很多病,包括使西医棘手的某些疑难病,且有数千年的实践成效为证;而西医,则有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化学、物理学等实证科学为其基础,且征服了许多曾经威胁人类生命的疫疾,使人类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显著提高。有鉴于此,凡不抱偏见的中医和西医,都觉察到两种医学各有所长,可以互为补充。

    数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曾努力促使这两种医学“结合”。投入的人力、物力不算少。但是,总的来说,进展不大。迄今仍停留在局部的、零星的、经验的“结合”水平上。仅限于在西方医学的框架上,镶嵌一些中医的经验。两种医学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鸿沟,依然故我。

    已故赵锡武大夫生前诊治的一个病例发人深醒:一位老妇因便秘20多天住院,西医疑为肠道肿物,剖腹探查未见异常。而患者从此每日腹泻,发低烧不已。最后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常规需肛灌健康人新鲜粪汁,但为老妇所拒绝。后经赵老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投以“葛根汤加半”,三剂而愈。如果把肠道菌群比作“青草”,那么滋生“青草”的肠道就好比“土壤”。西医大夫看到的是:“草”没了,因此要播种“草籽”-接种健康人的肠道菌种;中医大夫看到的是“土地”已经沙漠化了,解决的办法是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只要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天涯何处无芳草”?两种医学理论,两种诊疗手段,最终都有可能治好病,但认识问题的方法差别却如此之大!

    中、西医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根源于二者对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不同认识,这种不同又源于产生中、西医的历史背景的差异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医学是应用科学,西医如此,中医也是如此。如果用西医的经验去“统一”中医,或者相反,无异于用一种经验去“统一”另一种经验。那是不可能的。科学史上长达百年之久的光波动说和粒子说之争,就是明证。两种学说都有自己的实验证据,谁也无法否定或统一对方。直到量子力学兴起,才在新的理论高度上把二者统一起来,解决了对光本质的认识问题。当然,人类生命运动规律,远比光本质复杂得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97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