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前沿
编号:10766408
新的“房颤”发病机制被发现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1日 《当代健康报》 2004.03.1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一种新的"房颤"发病的机制。课题组发现,患者肺静脉上缠绕着一种会"发电"的肌纤维物质,其电流通过肺静脉作用于心脏,干扰了心脏有节律的跳动,从而产生心率失常。

    根据这一发病机制,医院用50摄氏度的射频导管消融这种能"发电"的肌纤维,使无序电流无法传导至心房内。至今,这家医院已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了90余例"房颤"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早在1850年人类就发现了它的存在。但人们对它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房颤"比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更具隐蔽性。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心腔内都有明显的栓塞物,只要将栓塞物清除,疾病就可治愈,但"房颤"患者心腔内并无异样。长期以来,由于对"房颤"的发病机制不清楚,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据专家介绍,"房颤"发病率约为0.8%~2%,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可能性,易致中风、死亡。我国每年新增"房颤"患者高达800万人。

    (杜巍巍 黎昌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