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36649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证型分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25日 《中国医药报》2004.05.25
     为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证型的构成和主次,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并为进一步寻求和制定SLE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提供基础,南京中医药大学朱方石博士对近年公开报道的1967例SLE进行了临床证型分类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m, http://www.100md.com

    通过对1967例SLE中医证型构成分布的分析结果来看,临床常见证型按构成比的高低依次为热毒炽盛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风湿热痹型、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气虚型。这一结果与卫生部药政局1987年提出的分型标准和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SLE分型标准大致相近,但个别证型和排列顺序上存在着差别(1987年标准有“邪热伤肝型”而无“气阴两虚型”;1993年标准有“气阴两伤型”而无“邪热伤肝型”及“阴虚内热型”)。本结果表明,现行SLE标准尚不完全符合临床,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本研究为日后探讨和制定SLE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提供了框架结构和理论依据。[m, http://www.100md.com

    从本研究结果的6种常见证型的构成比来看,热毒炽盛型居首位,占23.13%,由此可认为热毒炽盛是SLE整个病程中最为常见的证型,临床常见高热、口渴、面红、关节红肿疼痛,甚则发斑、吐衄,严重者神昏谵语。故治疗SLE应以清热解毒、降火凉血为大法。肝肾阴虚型次居第二,占22.93%,与热毒炽盛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认为这一证型比值的升高与该病病本正虚,邪毒伤正的病理机制有关。这是因为,该病以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火热毒邪又耗阴伤精/津,损伤肝肾。热毒炽盛致肝肾阴虚的病理变化,使该型比率增高。脾肾阳虚列居第三,占18.53%,与前2型亦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观察发现,大多数病势较长的患者多处于脾肾阳虚型。该型患者往往病程缠绵,迁延日久,这可能是由于邪盛正衰日趋严重,由阴及阳之故,亦与长期应用激素易伤阳气的副作用有关,上述原因可能是导致该型比例升高原因之一。而位居第四的阴虚内热型的出现,亦与热毒炽盛伤阴和肝肾阴虚的病理机制有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SLE患者90%以上有关节痛,但有明显关节炎的只占10%,这一论述似乎与风湿热痹型仅占4.98%的比例不相符合。朱方石博士认为,由于不少患者处于疾病初期,尚未确诊,或以关节痛为主诉而视为其他风湿病就诊,使该型患者的确诊率减少,导致了该型构成比的相对减少。尽管如此,作为常见证型而排居第5的风湿热痹型证候,贯穿在整个病程之中,常为SLE活动的标志之一。此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及病理变化,导致了部分患者气阴两伤,致气阴两虚型亦成为临床常见证型之一。[m, http://www.100md.com

    研究认为,上述6种常见证型,实际上反映了SLE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由于该病病本正虚,肾阴不足,风热毒邪乘虚肆虐,又内陷伤正,由阴及阳,导致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俱损、皮肉筋精骨五体受累的病理改变。这种本虚标实,复又伤正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多系统、多组织器官受损而又导致病情反复活动、病势缠绵的病症特点。研究结果提示,临证治疗SLE,在辨证立法严谨的基础上,须注重补肾化毒的治则治法,以清火解毒、滋补肝肾为主。尚需根据病情,选择养阴清热、温脾益肾、祛风除湿、益气滋阴等辨治方法。[m, http://www.100md.com

    ■万同己(万同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