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44733
如何在压力下健康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0日 《当代健康报》 2004.06.10
     尹鸿博

    李意欣,中国最早一批外企白领,长年的事业打拼让他的健康严重透支。为此,他告别一切工作,花费30万元积蓄为自己找回健康。多家媒体曾对他的求医经历进行过报道,有人称他为“中国病人”,因为,在中国,许多事业有成的中青年白领们都可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据称,中国目前已有近七成的人群属于亚健康行列。2002年7月,北京国际抗衰老医学中心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占高收入人群大多数的中年人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水平。另一项近年的城市调查发现,中国人口中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中年人所占的比例还要少得多。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亚健康问题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亚健康理论创始人、中国药学会理事、青岛大学医学院王育学教授。

    “亚健康人”为啥这么多

    记者:什么是“亚健康”?作为亚健康理论的创始人,您是怎么看的?
, 百拇医药
    王育学:在国外,没有亚健康这一说法,在美国也不叫病,而称之为不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相关论述是这样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病痛,而且是躯体和心理社会上的一种完满状态。”按此说法,没有明确疾病的也不一定算是健康。后来《国际疾病和统计分类》又单独列出了一章,叫做“和健康有关的相关问题”,列举了人体无明确疾病但却有种种不适的症状。受到它的启发,为了更准确地对这部分人群定位和调研,我创建了“亚健康”这种概念,并把它粗线条地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县以上中心医院)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我们就称其为“亚健康”。

    记者:我国乃至世界的亚健康人群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王育学:就亚健康的全球发生率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前不久公布的数据:全球目前有2到4亿人口正在为抑郁症苦恼。中国国内的情况,我本人从相关资料上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2002年从全国16个省、直辖市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其中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发生率大大高于别的城市。以中国现在的人口情况来看,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亚健康人群中又以“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等中年人群的比例最高,约达七成左右”。而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水平。我自己做过一个5万例的人群调查(除台港澳),亚健康的正态分布率达到56.18%,其中大多数为20~40岁的中青年,他们中又以白领为最。
, 百拇医药
    记者:您认为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诱发或导致“亚健康”?

    王育学:亚健康的成因,系统地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人体自身的原因。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的身体素质用中医的话讲,叫虚弱型。比如我们常见的许多小孩,长得不是又长又瘦的豆芽菜型就是较矮肥型的肥胖型。这里面绝大比例是属于遗传,也有一些是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的。这些人一般都比正常人的体质差,比较虚,许多人都属于亚健康。第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包含结构所造成的亚健康。这其中像我们常看到的男性抽烟、喝酒、长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人体不适、焦虑、抑郁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白领和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比较多。现在流行的白领职业病也多属于这种情况。第三,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我们讲,人作为生物的一种,和别的生物一样,都有一种“应激反应”,在医学上,我们叫做正反馈。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时电话里谈话的声音,本来分贝不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扩音器一次、两次、三次地扩音后,可以把这种声音效果放大到让人受不了,成为一种噪音。这种情况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对一些小事或打击想不开,而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或压力,导致身体不适和亚健康的产生。第四,躯体疲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许多商务人士乘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殊不知,长时间地乘坐和时差干扰特别容易导致静脉脱落、心肺脑血管等不适,有些虽然不是什么病,但是长期地积累对人体危害十分大。
, http://www.100md.com
    亚健康是社会病

    记者:我们中的许多人特别是中青年一族,其实都知道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危害,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都正在深受“亚健康”之苦,但社会现状和压力迫使他们仍然把前途和职业列在了第一位。您认为这种矛盾该如何化解呢?

    王育学:我们讲,要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让大家还和几十年前一样继续那样平静淡泊、过与世无争的生活是不太现实的。亚健康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社会病。就我掌握的情况来看,几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包括“文革”时期也没有这样严重的情况。

    (上接第1版)我的朋友廖承志是位糖尿病患者,在文革时被下放劳动,每顿就吃窝窝头,反而从前的毛病都没了。为什么呢?因为被逼到了那种处境,人反而一下子全想开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呗。年轻人在面临这样的矛盾时,我认为心态很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胜得过吃十种补药。另外我认为主要还是通过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来达到一定的平衡。我目前进行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有些先天性虚弱的人,根据他的身体特征,就不是适于从事某些行业,又比如说,加夜班到底该如何加法才能最低程度减少对人体的损害,加班以后又该怎样进行调理,这些都是非常细化的问题。相信不久会给大家一个答案。当然,除了社会和我们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通过政府行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进行宏观调控。
, http://www.100md.com
    预防亚健康,心态最重要

    记者:有些中年人用各种手段来抵抗亚健康,比如平时吃一些补药等等,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王育学:我谈两点。一方面,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注意,对“亚健康”和“白领职业病”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叫“埋地雷”;另一方面,自己有了一点不舒服或不适就严阵以待,如临大敌,这叫过犹不及。我本人是大夫,做过临床也搞过理论。从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抵抗“亚健康”,还是要通过全方位的调理,不要自己一来就去吃些补品,这可算是多数人在面对“亚健康”时的一个误区吧。我自己有一个理论,叫做“宽容亚健康”。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自身的发展就是与各种不适伴随的过程,有不好但有时也会有积极影响,比如教会你怎样更好地去生活啊,增加自身身体素质啊什么的。大家要理性对待,不要过于严重地去抵抗。我本人不太赞成以单吃补药来改变亚健康的手段。最主要还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人们通常认为身体上的毛病才叫病,心理上的称“心情不好”,根本不用看医生。还有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的人,他们也不看医生,认为去医院看了就会被别人认作是神经有毛病,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 百拇医药
    王育学:从亚健康人群的特征来看,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已相当严重了,到了我们不得不正视和重视的时候。据抽查,40%以上的中国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而白领职业病中更以心理疾病为主,从我们过去的许多案例来看,缓解一部分人的亚健康状况其实只需通过心理疗法达到效果,根本不用这个药那个补的。但我们中国人似乎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你刚才谈到的这些都是误区,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从目前社会的现状来看,我们提倡让更多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理大夫。

    同时,我们从事医务工作的人也需要考虑为大家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比如看心理门诊,很多时候不是分在神经科就是让病人去精神科。这也难免不让病人产生害怕被歧视和误解的心理,从而拒绝心理诊治。我们讲,把亚健康的问题从医学中剥离出来,不管它是身体的、心理的,还是哪方面的,只要是亚健康的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如果单纯地放到哪个科去,一查又不是病,这样医生和病人都很难办。在目前情况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我建议大家不妨去看中医。因为中医历来讲体虚、体弱。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它总能给你找到与你相对的药。不管怎样,这对没有明确病情的亚健康人群,从心理和身体都是有好处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近些年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些机构,通过帮助人们从生活方式上进行改变,从而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来抵抗亚健康。比如美国有生活方式医院、日本有生活习惯医院。国内这方面情况如何?

    王育学:通过建立生活方式医院也好或生活习惯医院也好,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怎么样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和饮食可以使身体更健康。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方法。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比我们开展得早,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这几年,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城市建立起了这方面的机构。像北京和上海,据我所知都有了专门的亚健康专科门诊。虽然目前许多类似的门诊还处在炒概念阶段,具体工作还没有有益地开展起来,但是毕竟是起步了,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