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45913
父亲学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22日 《当代健康报》 2004.07.22
     “身怀薄技艺,生活无忧虑。”父亲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不断去实践的,为了能拥有更多、更新的竹编技艺,他几乎奋斗了一生。

    父亲是在十八岁那年被迫学竹编的。那年,家里祸不单行,即将收获的夏粮刚被洪灾洗劫一空,健壮的祖母竟又暴病身亡。丧事完毕,面对困境,父亲骤然成熟起来,整日思考着渡过难关的办法。终于,他有了主意:把屋后的竹子编成竹器就能挣钱。父亲便赶着拜师学艺,他悟性高,很快掌握了多种竹编工艺。

    有了技艺,父亲便起早贪黑地编呀织呀。编织中,父亲用心体会,掌握技巧,质量不断提高。不久,父亲的竹产品便名声在外,十分畅销。几年后,父亲便推倒旧房建新居,生活条件大为好转。再后来,父亲娶了俏媳妇,然后,有了我们兄妹六人。

    上世纪70年代,父亲主要是编织簸箕、箩筐、竹筛、凉席及捕虾捞鱼工具,当时这些产品适销对路。进入80年代,农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自行车逐渐普及,父亲马上意识到它将成为农村的主要驮货工具,便研制了一种结实的圆柱型竹筐绑挂在自行车后座的两侧,用来装运货物,上市后果然大受欢迎。

    90年代后,摩托车、农用拖拉机更为普遍,运货不再靠人力,连昔日销量很大的箩筐也开始滞销,这对从事竹编几十年的父亲震动很大。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改变传统技艺,转向研制工艺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后,因其精美而小巧,深受城里人青睐。

    前段时间,我又回老家,不见父亲。母亲说:“你爸已学会编织各种小动物,现在他正在中学里现编现卖,可喜坏了那帮孩子!”我赶到学校,见一大群学生围着父亲,父亲手里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学生在争相购卖,父亲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已年过七十了,但他在竹编技艺上推陈出新、永不停步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与时俱进,创造佳绩。 (陶绍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