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考试与考题 > 更多题库
编号:10537664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考研)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25日 中药网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概念、主导思想、理论基础和诊疗特点。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谢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唯物观主要体现在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疾病可知,又可防治等方面。 辩证观主要体现于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精神意识对生理活动的反作用;中医治疗学的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方面。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问)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旯治与非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阴阳五行 I.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百拇医药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明及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 百拇医药
    (四)气、血、津液

    1.气 (l)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人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l)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 问)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波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以及规律、表里关系及流往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 百拇医药
    (六)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疬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l)邪正与发病:邪和正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股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l)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道、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l)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波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虎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肺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 百拇医药
    (八)防治原则

    1.预防 (1)求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原则和方法: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功能: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http://www.100md.com( 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