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调治高血压
中医学原无高血压病名,过去对这类病的治法,大部分概括于“眩晕”、“头痛”范围。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多属肝肾阴阳失调,如头痛、头晕、易怒、脉弦等,属于肝的病变。高血压初期的表现以肝阳上亢者为多。肝阳之所以上亢,往往与肾阴不足有关;肝阳不断上亢,又进一步损及肾阴。故本病的发生,可以说其变动在肝,而根源在肾,肝肾互为影响,产生其他变化。肾有阴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阴损可以及阳,高血压病发展,可以出现阴阳俱虚或阴阳俱虚之中偏于阳虚。肝有风火,可因肝火上亢,风火相煽,出现中风闭证;亦可由于阴阳俱虚、虚风内生而出现脱证。
根据临床实践以及脏腑阴阳的理论,本病可分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阴阳俱虚三大类型。“阴虚”与“阳亢”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肝阳上亢,只是阴虚阳亢中偏于阳亢型;肾阴不足,是阴虚阳亢中偏于阴虚型。阴阳两虚型,亦有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
肝阳上亢 证见头痛、眩晕、性情暴躁、面红、口苦、睡眠不宁,脉弦有力。如肝阳化火,风阳妄动,可以突然出现昏倒、惊厥、抽搐等中风症状。治宜平肝潜阳。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风阳妄动加珍珠母、地龙。亦可用牡蛎石决汤加减,苔黄脉数加黄芩;苔厚而润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加桑叶、菊花或龙胆草;头晕加天麻。
肾阴不足 证见头脑空虚而痛、眩晕、耳鸣、失眠或心悸、腰膝无力,舌红苔薄,甚或无苔,脉弦细,或沉细无力。治宜滋阴养肝。药用莲椹汤加减,气虚加孩儿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加酸枣仁;心悸加柏子仁。
阴阳两虚 证见头晕、眼花、耳鸣、腰疲、腰痛、阳痿、遗精、尿频,舌淡嫩,苔薄或无苔,脉沉细,尺弱。治宜补肾潜阳。偏阴虚者可用山药、山萸肉、杜仲、龟板、泽泻、龙骨、党参、山楂肉等药;偏阳虚者,可用肾气丸,加牛膝、龟板、磁石;如偏阳虚又兼浮肿,舌淡苔润,脉迟者,可用温阳利水汤。, 百拇医药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多属肝肾阴阳失调,如头痛、头晕、易怒、脉弦等,属于肝的病变。高血压初期的表现以肝阳上亢者为多。肝阳之所以上亢,往往与肾阴不足有关;肝阳不断上亢,又进一步损及肾阴。故本病的发生,可以说其变动在肝,而根源在肾,肝肾互为影响,产生其他变化。肾有阴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阴损可以及阳,高血压病发展,可以出现阴阳俱虚或阴阳俱虚之中偏于阳虚。肝有风火,可因肝火上亢,风火相煽,出现中风闭证;亦可由于阴阳俱虚、虚风内生而出现脱证。
根据临床实践以及脏腑阴阳的理论,本病可分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阴阳俱虚三大类型。“阴虚”与“阳亢”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肝阳上亢,只是阴虚阳亢中偏于阳亢型;肾阴不足,是阴虚阳亢中偏于阴虚型。阴阳两虚型,亦有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
肝阳上亢 证见头痛、眩晕、性情暴躁、面红、口苦、睡眠不宁,脉弦有力。如肝阳化火,风阳妄动,可以突然出现昏倒、惊厥、抽搐等中风症状。治宜平肝潜阳。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风阳妄动加珍珠母、地龙。亦可用牡蛎石决汤加减,苔黄脉数加黄芩;苔厚而润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加桑叶、菊花或龙胆草;头晕加天麻。
肾阴不足 证见头脑空虚而痛、眩晕、耳鸣、失眠或心悸、腰膝无力,舌红苔薄,甚或无苔,脉弦细,或沉细无力。治宜滋阴养肝。药用莲椹汤加减,气虚加孩儿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加酸枣仁;心悸加柏子仁。
阴阳两虚 证见头晕、眼花、耳鸣、腰疲、腰痛、阳痿、遗精、尿频,舌淡嫩,苔薄或无苔,脉沉细,尺弱。治宜补肾潜阳。偏阴虚者可用山药、山萸肉、杜仲、龟板、泽泻、龙骨、党参、山楂肉等药;偏阳虚者,可用肾气丸,加牛膝、龟板、磁石;如偏阳虚又兼浮肿,舌淡苔润,脉迟者,可用温阳利水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