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友敬-名老中医经验集
蔡友敬
发扬古义 融会新知的蔡友敬
蔡光斗 林禾禧 整理
编者按 蔡友敬,男,福建泉州人,1916年生。早年毕业于名医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泉州大学医学院、泉州市卫生学校、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泉州市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民革泉州市主委。
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意调节肾阴肾阳,疑难病症,沉疴痼疾,亦经蔡氏从脾肾入手每获良效。他毕生著作丰硕,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蔡友敬医案选》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分别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影响甚广。
由于蔡氏在医疗、教学中的杰出贡献,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百拇医药
本文着重介绍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力倡顾护脾胃、注意调节肾之阴阳的学术思想。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蔡氏临床思路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益气法的临床运用,四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蝉衣防风汤治疗过敏性疾病和水肿病的治疗经验等。医论医话所言及的“论火”、“瘀血证”、“释劳风”等均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力作,所选医案及经验方又为蔡氏经验之结晶。总之纵观全文,蔡氏崇尚“丁氏学派”,强调脾胃之治的思路与方法,对后学之人皆为很好的借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蔡友敬,字锡桂,别名适季,男,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1916年9月,幼习经史,中学毕业后,赴沪就学于近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尽得“丁氏学派”之传。毕业后,返回桑梓,行医执教50多年。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 百拇医药
解放前,他悬壶奔走,饱受国难之苦。解放后,他深受党和人民的信赖,选任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1~4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起当选为福建省第6~8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使他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医事业才能够得到继承和迅速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1954年他联合泉州市名老中医,创办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8年后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被选任院长。198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重办泉州市中医院,他又被委以院长重任。
1958年9月他被调泉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任教,1959年并入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当时福建省卫生厅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中医专业,学校指定他主持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由他编写《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内科学》等讲义,作为供全省中医士专业使用的教材。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医教学生涯。1960年4月他参加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等中医学校教材编审会议,1979年又在西安参加编写全国中等中医教材《方剂学》一书,其中有5章出自他手。在70年代全国掀起西医学习中医高潮中,福建医科大学及厦门、福州、南平、漳州、莆田、泉州等地部队医院纷纷举办高级班和普及班,均请他去授课,受到了好评。他的严肃认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作风和方法,为师生们交口赞誉,受到了表彰。
, 百拇医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酷爱读书,以“勤”、“苦”两字作为学习方法,应诊、教学之暇,总是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他虽然诊务、教务繁忙,但仍注意总结自己几十年医疗和教学经验,已完成的专著有《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蔡友敬医学讲稿》等。最近已完成
《内经病候类诠》一书的定稿工作。
他早年受“丁氏学派”的影响极深,临证多以《孟河丁氏医案》和《丁甘仁用药法》为准绳。中年以后,加深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和现代医学的学习,古今医学,兼收并蓄,学术思想大为开阔。他强调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发展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他致力于医学研究,博取众长,不拘成见,既从中医中药中探索,又从现代医学中求新。经方、时方、单方、验方,莫不广为采用。临床时悉心体验,如陈士铎之“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从实践体会到川芎非30克以上不为功,白芍宜15克以制川芎之辛燥,确是配合得当,历验不爽。治内耳性眩晕,取《金匮》泽泻汤(重用泽泻30~60克)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疗效颇佳。对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按中医辨证属于下焦湿热者,大都采取清热利湿之八正散。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若加以四味消毒散(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则效果大为显著,它既辨证清热利湿,又能辨病抗菌消炎,从而使疗效提高。中年后期,临床所见以慢性病为多,以脾肾论治者大都有所收获,因而他钻研了脾肾学说。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百病丛生”。所以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重调节肾之阴阳。一些疑难杂症,沉疴痼疾,每从脾肾入手而奏效。晚年则侧重于命门学说的研究,他认为调节命门的水火,对恢复机体阴阳协调更有裨益。他写了《命门学说的探讨》一文,对命门的含义、位置、功能及对全身脏
, 百拇医药
腑的关系加以探讨,并从实践中悟出哮喘一病,由于气逆,但与命门关系颇大。盖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而命门之水火,即十二经之化源,肺得命门而主治节,脾得命门而司运化,肾得命门而作强。故自制“咳喘丸”一方,以紫河车、紫石英、蛤蚧、补骨脂、巴戟、肉苁蓉温命门之阳,胡桃、五味子、枸杞滋命门之阴,人参补益脾肺,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用于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甚佳,痼疾可除。对一些疑难杂症,如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脑炎后遗症,他都以命门学说进行辨证、立法、拟方,疗效皆有提高。
他历来主张做一个医务工作者,最重要是树立高尚的医德。他始终以唐代名医孙思邈为榜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医”自居。《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段古训,成为他行医处世的座右铭,而躬身力行。长期以来,他除上班外,其余时间不论白天夜晚,严寒酷暑,随时随地都有患者跟踪求诊,他总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至于下乡期间,顶风冒雨,长途跋涉为病人出诊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多年来,他自付邮资,默默地干着一份额外的“函诊”工作,每年来自各地的求诊信达100~200封,他都有求必应,一一回复。由于他每日清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都不避免为人们看病,因而人们给他一个雅号———“五班制医生”。198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84年又被卫生部授
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福建省工会发给他“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又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的奖状、奖品。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及《当代福建科技名人》,他的经验被采收《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一书。, 百拇医药( 名老中医经验集)
发扬古义 融会新知的蔡友敬
蔡光斗 林禾禧 整理
编者按 蔡友敬,男,福建泉州人,1916年生。早年毕业于名医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泉州大学医学院、泉州市卫生学校、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泉州市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民革泉州市主委。
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意调节肾阴肾阳,疑难病症,沉疴痼疾,亦经蔡氏从脾肾入手每获良效。他毕生著作丰硕,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蔡友敬医案选》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分别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影响甚广。
由于蔡氏在医疗、教学中的杰出贡献,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百拇医药
本文着重介绍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力倡顾护脾胃、注意调节肾之阴阳的学术思想。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蔡氏临床思路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益气法的临床运用,四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蝉衣防风汤治疗过敏性疾病和水肿病的治疗经验等。医论医话所言及的“论火”、“瘀血证”、“释劳风”等均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力作,所选医案及经验方又为蔡氏经验之结晶。总之纵观全文,蔡氏崇尚“丁氏学派”,强调脾胃之治的思路与方法,对后学之人皆为很好的借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蔡友敬,字锡桂,别名适季,男,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1916年9月,幼习经史,中学毕业后,赴沪就学于近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尽得“丁氏学派”之传。毕业后,返回桑梓,行医执教50多年。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 百拇医药
解放前,他悬壶奔走,饱受国难之苦。解放后,他深受党和人民的信赖,选任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1~4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起当选为福建省第6~8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使他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医事业才能够得到继承和迅速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1954年他联合泉州市名老中医,创办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8年后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被选任院长。198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重办泉州市中医院,他又被委以院长重任。
1958年9月他被调泉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任教,1959年并入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当时福建省卫生厅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中医专业,学校指定他主持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由他编写《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内科学》等讲义,作为供全省中医士专业使用的教材。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医教学生涯。1960年4月他参加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等中医学校教材编审会议,1979年又在西安参加编写全国中等中医教材《方剂学》一书,其中有5章出自他手。在70年代全国掀起西医学习中医高潮中,福建医科大学及厦门、福州、南平、漳州、莆田、泉州等地部队医院纷纷举办高级班和普及班,均请他去授课,受到了好评。他的严肃认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作风和方法,为师生们交口赞誉,受到了表彰。
, 百拇医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酷爱读书,以“勤”、“苦”两字作为学习方法,应诊、教学之暇,总是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他虽然诊务、教务繁忙,但仍注意总结自己几十年医疗和教学经验,已完成的专著有《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蔡友敬医学讲稿》等。最近已完成
《内经病候类诠》一书的定稿工作。
他早年受“丁氏学派”的影响极深,临证多以《孟河丁氏医案》和《丁甘仁用药法》为准绳。中年以后,加深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和现代医学的学习,古今医学,兼收并蓄,学术思想大为开阔。他强调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发展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他致力于医学研究,博取众长,不拘成见,既从中医中药中探索,又从现代医学中求新。经方、时方、单方、验方,莫不广为采用。临床时悉心体验,如陈士铎之“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从实践体会到川芎非30克以上不为功,白芍宜15克以制川芎之辛燥,确是配合得当,历验不爽。治内耳性眩晕,取《金匮》泽泻汤(重用泽泻30~60克)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疗效颇佳。对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按中医辨证属于下焦湿热者,大都采取清热利湿之八正散。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若加以四味消毒散(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则效果大为显著,它既辨证清热利湿,又能辨病抗菌消炎,从而使疗效提高。中年后期,临床所见以慢性病为多,以脾肾论治者大都有所收获,因而他钻研了脾肾学说。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百病丛生”。所以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重调节肾之阴阳。一些疑难杂症,沉疴痼疾,每从脾肾入手而奏效。晚年则侧重于命门学说的研究,他认为调节命门的水火,对恢复机体阴阳协调更有裨益。他写了《命门学说的探讨》一文,对命门的含义、位置、功能及对全身脏
, 百拇医药
腑的关系加以探讨,并从实践中悟出哮喘一病,由于气逆,但与命门关系颇大。盖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而命门之水火,即十二经之化源,肺得命门而主治节,脾得命门而司运化,肾得命门而作强。故自制“咳喘丸”一方,以紫河车、紫石英、蛤蚧、补骨脂、巴戟、肉苁蓉温命门之阳,胡桃、五味子、枸杞滋命门之阴,人参补益脾肺,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用于治疗哮喘缓解期,疗效甚佳,痼疾可除。对一些疑难杂症,如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脑炎后遗症,他都以命门学说进行辨证、立法、拟方,疗效皆有提高。
他历来主张做一个医务工作者,最重要是树立高尚的医德。他始终以唐代名医孙思邈为榜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医”自居。《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段古训,成为他行医处世的座右铭,而躬身力行。长期以来,他除上班外,其余时间不论白天夜晚,严寒酷暑,随时随地都有患者跟踪求诊,他总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至于下乡期间,顶风冒雨,长途跋涉为病人出诊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多年来,他自付邮资,默默地干着一份额外的“函诊”工作,每年来自各地的求诊信达100~200封,他都有求必应,一一回复。由于他每日清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都不避免为人们看病,因而人们给他一个雅号———“五班制医生”。198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84年又被卫生部授
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福建省工会发给他“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又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的奖状、奖品。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及《当代福建科技名人》,他的经验被采收《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一书。, 百拇医药( 名老中医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