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运动保健 > 运动与健康
编号:10749225
运动猝死,披着健康外衣的杀手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28日 《当代健康报》 2004.10.28
     除了一般的猝死之外,生活中还常常出现运动猝死的现象。1960年,罗马举行的第17届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选手加林在比赛中猝死;2003年6月26日,喀麦隆国家足球队国脚威维安·福参加了本队与哥伦比亚队的2003联合会杯半决赛,当比赛进行到第72分钟时,威维安·福猝然倒地,不省人事;今年10月19日上午,南京某大学的一名刚入学的20岁的大学生在学校上体育课时突然猝死。

    运动本是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运动猝死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不科学的运动往往适得其反。

    嘉宾:陈佩杰(上海体育学院康复系主任)

    王莎莎(中国人民大学健美操俱乐部教练)

    刘纪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救科副主任)

    议题一:运动猝死到底有多可怕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不管是参加马拉松还是参加学校的体育运动,大家都是为了追求健康,出现运动猝死这样的悲剧,到底是个案还是长期就有这样的事实?

    刘纪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救科副主任):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因不科学健身或多种原因而猝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逐渐呈现了上升的趋势。美国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每年的运动猝死发生率约二十五万分之一。这其中,非运动员的发生率更高。每年,我们医院都会接收10~20名运动猝死的病人,而且年轻人居多,男性居多,换季时节比较多。事实上,老年人出现运动猝死较少主要是体力不足,不会参加强度较大的运动,而年轻人常常认为自己的体力较强,反而容易出现运动猝死。

    目前运动猝死的发生原理还没完全清楚,各种急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运动猝死发生。根据死亡后的解剖结果发现,导致运动猝死最常见的是心脏性猝死,包括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其他如脑溢血、中暑、呼吸系统疾病、肝脏、肾脏等疾病也有导致运动猝死的病例。一些外部诱因也会引发猝死,如体内存在感染灶(扁桃体炎、胆囊炎等)、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饱食后运动、高原缺氧、曝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无论是什么人,如果运动不当,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而死亡。
, 百拇医药
    议题二:运动猝死可以预防吗

    记者:既然运动猝死,普通人也有可能出现,而且换季时节容易发生,那有没有较为有效的预防手段?

    刘纪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救科副主任):方法还是有的。比如运动前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注意做不同强度运动后脉搏达到的次数。一般来说,进行简单运动时人的脉搏为100次以内,而中等强度一般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专家认为,如果按各级别运动中脉搏的强度推算,年轻人做简单运动即达到150次则为不正常,就要注意。加强监测运动前后测脉搏是简单易行的监测手段。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的脉搏应该在运动后5~10分钟恢复正常,中等强度为20~30分钟,高强度则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剧烈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猝死之前都是有预兆的,如出现胸闷、气短、感觉有东西卡在喉咙、头晕、眼花等症状时,绝大多数是有所不适或出现危险情况的先兆,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王莎莎(中国人民大学健美操俱乐部教练):在带大众健美操班时,我发现一些人感觉不适还继续坚持,往往以为这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甚至认为这只是表明自己体质较差,更加坚定了继续运动、加大运动量的信念。保持恒定的运动量甚至逐渐增加运动量、风雨无阻坚持不懈锻炼等许多人认为是有毅力的表现,对健康有益。这实际都是不正确的。有的人很久不运动,某天心血来潮突然“暴动”,最容易出事。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实际上是可以有效预防运动猝死的。我从专业书刊上看到,容易出现运动猝死的运动项目共15种,排在前几项的运动依次为:长跑、短跑、跳高、篮球、慢跑、足球、排球。身体状态不好时,应避免参与这些运动。
, 百拇医药
    议题三: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

    记者: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超负荷运动为何容易猝死,那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运动?

    陈佩杰(上海体育学院康复系主任):从目前的锻炼者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他们另外付费,请健身指导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并在指导下进行锻炼。由于费用较高,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所以这部分人数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第二类,锻炼者目的明确,但由于相关知识不足,导致方法不得当。第三类,有些人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某些运动方法介绍,拿来就用,目的性不强。第四类,有些人干脆就认为“运动有益”,不管什么目的、方法,有什么就练什么,练什么都觉得是好的,原则是只要出汗就成。从现在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属于后三类的人群还是占了锻炼者大多数的,因此有大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锻炼方式,也不知道科学的锻炼方式对自己的重要性。

    运动健身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们是大力提倡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身高1.7米的女孩子体重55公斤,还嫌胖,非要降到50公斤以内,算一下标准健康体重应该为65公斤,正负5公斤为健康范围,有什么后果呢?女性有一定比例的脂肪才能维持月经的正常,脂肪少了,人“美”了,健康没了。所以要健身,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因此,健身之前应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最好能进行专业的体质测量与评价,这样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让自己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锻炼加强,还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理的运动项目。最后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项目等,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健身指导人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当然,在健康这个领域,我国起步较晚,有些知识的普及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就需要健身人群在提高健身意识的同时,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学习、了解正确的运动健身知识,以用于自我指导,提高健身质量。只有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晨 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