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52795
青霉素市场将遇“暖冬”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5日
     我国青霉素产销企业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了——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青霉素市场有可能进入暖冬。

    走进暖冬

    10月下旬召开的第96届秋季广交会传出信息,尽管青霉素出口价格增长幅度不到10%,但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暖意:持续一年的价格跌势止住了。与此同时,10月22日,十多家青霉素生产巨头心平气和地在北京就价格达成了协议。可是,业内人士认为,导致青霉素市场进入暖冬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许是印度卫生部门今年7月宣布启动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简称特保)——暂停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及其他青霉素原料药类的进口审批工作,这使国内青霉素生产企业的同室操戈暂时得以化解。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年末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可能还会上扬。今年上半年国家调整信贷政策的效应已初见成效,这不仅给全国范围内医药产业投资过热的现象降了一次温,还有助于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缓解低价恶性竞争。其次,8月份后相继出台的《处方药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以及六部委颁发的《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若干规定》,都会给抗生素市场带来更多的利好消息。再次,年底将结束的医药商业企业GSP的认证,也会有效地净化市场,促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更快成长起来,而将一些小户、散户、管理不善的医药商业企业淘汰出局,降低市场风险。

    反思过去

    说到青霉素,业内人士都知道它是医药行业战略品种之一。但是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展开了令人刻骨铭心的内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国产青霉素大战三起硝烟。1984年,尽管当时的青霉素产量不大,但由于布局分散,难以调控,造成多头出口、竞相杀价,导致国产青霉素出口价大跌,结果使厂家无利可图而陷入低谷;1988年,在宏观经济过热的诱发下,青霉素生产发展过猛,价格大幅度下滑,结果迫使国内11个生产厂家停产7家,全国约损失2亿元人民币;1995年,出现价格一跌再跌的局面,其原因还是生产发展过猛。

    2000年,青霉素市场高度集中在华药、哈药、石药和鲁抗4大家手中,4家产量约占国内青霉素总产量的75%。然而,青霉素原料价格刚开始止跌回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