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62405
美国专家为中国儿童孤独症开“药方”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3日 中华女性网
     近日,美国波士顿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劳拉·贝克刚到厦门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就来到正在接受孤独症治疗的中国孩子们中间,为患儿和家长们“支招”。

    据该中心江瑞芬医生介绍,与普通孩子不同,这里的孩子很容易发脾气,经常自伤,有时会突然撞墙或扇自己耳光,言行怪异且性格孤僻,他们都是患上了儿童孤独症——一种行为发育疾病。

    症状:不会注视以及模仿

    针对该中心患儿家长的疑问,贝克教授说,家长通常在孩子出生18个月后才注意到一些异常,其实更早的时候就应该对孩子的目光和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当孩子6个月大时,一些症状值得警惕:如果孩子很少看别人的眼睛,甚至不和妈妈的目光对视,不会跟着别人喃喃自语,很少有互动性的微笑,会莫名其妙地异常尖叫,就要怀疑是否为孤独症了。

    而12个月到24个月的疑似孤独症孩子,一般缺少社交性互动模仿动作,玩具的玩法机械单调,说话延迟。贝克教授对24个月后的孤独症孩子表现总结为,在小朋友中孤僻离群,对自己的名字很少有反应,对重复和熟悉的东西才有反应,语言表达很难持续性,面部表情生硬等。

    治疗: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贝克教授告诉患儿家长,美国社会对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视,一般家长在孩子一岁半以前就能发现问题。孩子3岁以前,一般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帮助矫正,孩子到3岁就可以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仅波士顿一家训练中心,每年都要接待近5000名患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多数父母都不容易发现孩子患上孤独症。父母们即使发现孩子行为异常,也通常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2岁不会说话,3岁就会说话了;3岁还不会说话可能以后就会说了,一再延误了治疗时间。而患儿在3岁以后才治疗,这些孩子在心智发育上已经“掉队”了,如果教育再不能同步,孩子的未来令人担忧。

    实践证明,专业的行为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效果明显。贝克教授说,越早干预效果越好。若在孩子6个月到18个月发现,家长可通过眼神交流、认知动作、配合游戏等逗引方式结合专业治疗。若在孩子3岁以后晚期发现,家长就要上培训班,配合医生治疗。

    病因:主要是多基因遗传

    看到内疚的患儿父母,贝克教授告诉他们,现在医学界基本摒弃了孤独症是“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父母完全不必感到内疚。儿童孤独症主要是多基因遗传造成的,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的患病概率约为6%-12%,远高于一般人群万分之5的发病率。而且,孤独症发病率男女悬殊较大,达4-9:1。但这并不意味着后天的环境不重要,家长始终在孩子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贝克教授称,融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患儿的康复,倘若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做训练动作,治疗效果会事半功倍。

    当听说成立才两年多的厦门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已有30多位孩子顺利“出班”,家长班的筹建工作也已准备到教材完成阶段时,贝克教授欣喜地说:“M0del(标准示范),厦门在两年时间就做得这么好,非常了不起。”(吴军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