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要从娃娃抓起
正如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的那样,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毫不夸张地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宝贵贡献之一。有的有识之士甚至认为,经络是中华先人做出的第五大发明,而经络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遗憾的是,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许多内容(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中国书画,武术,等等)一样,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美妙。很多人以所谓现代科学或现代医学的标准为唯一正确的标准,将几乎所有传统事物视为落后、迷信的象征。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传统文化知识领域乏人问津,以至于京剧名角谭元寿先生的孙子谭正岩下定决心赓续谈派传统,继续在京剧艺术领域耕耘下去,谈家的世交密友、评书大师连丽如女士就要额手称庆(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10月24日晚的《戏曲天地》栏目)。二是传统领域的精粹被忽视,变了味的东西反而大行其道,例如,表演性的武术很热,真功夫越来越少。
为了扭转这种颓势,就需要大力普及宣传优秀的文化传统。电视京剧大奖赛的经验表明,在普及宣传上下力气,确实是成果丰硕的。而为了使普及宣传的效果与效率最大化,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型塑孩子的价值观念,要比改变成年人容易得多。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从娃娃抓起,责任在成人身上,尤其在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们嫌熬汤药费时费事,只愿意让孩子服用立竿见影的西药(这里且不谈立竿见影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那么孩子形成习惯后,将来长大成人了,即使他们知道中药的疗效好,也照样会拒绝。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味觉偏好是在幼年期形成的,从小没有接触过臭豆腐的孩子,长大了不易接受臭豆腐的味道。同理,小时候接触过中药的味道,长大后就不易强烈抵触这种味道。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感情,就不容易对中医药有感情。从娃娃抓起,不仅仅要普及中医药的知识(比如各种食物的基本性味),还要努力普及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众多经典。出于这种认识,我对“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举双手赞成的。
中医药的发展与成就,得益于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中国式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方式若能集合于一身,一定大大有助于科学创新。事实上,杨振宁等一批海外华人科学家做出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互动。台湾“中央研究院”前任院长吴大猷先生说过,“学生频频发问,表面上是活跃,其实学生多问,是懒,是不肯自己多想”。这一论断会令许多现代型教师大为愤怒。可是我们想想,我们身边的优秀中医主要是靠勤问获得成就的呢?还是主要靠勤思、体悟提升境界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从娃娃抓起进行中医药科普,就需要认识、弘扬、发展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体味方式。
, 百拇医药
视觉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很多孩子能够毫不费力地背诵大量的电视广告词。因此,有关部门可以设计制作一些高水平的宣传中医药的公益广告和产品广告,使我们的下一代不仅知道泰诺和“白加黑”,也知道六味地黄丸和导赤丹;使他们不仅对“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公益广告词耳熟能详,也懂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可以是古人的职业取向,也可以是今人的高尚选择。另外,十分有必要组织全国电视中医药知识大奖赛,甚至可以组织名老中医现场把脉诊病判断与现代医疗器械理化检验结果对比的实况转播。这类节目一定可以大大增强国人对中医药的理解与信任,使一批少儿观众心中萌生今后学习中医的念头。
科学探索永远在两个方向上展开:向外,一直要探索现代天文仪器所能探测到的宇宙的边界,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与渺观层次;向内,要揭示人体的秘密,找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妙方。可惜的是,就国内的情况看,似乎是“向外看”的科普作品数量较多,从电视片《宇宙与人》到大量天文科普译作,数不胜数;“向内看”的作品相形之下数量少,佳作更少,优秀中医药科普作品则少而又少,笔者除了《中药趣话》,一时半会儿都想不出别的来。为此,科普界应当创作更多“向内看”的作品,尤其是中医药科普作品,以取得适当的平衡。, 百拇医药
遗憾的是,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许多内容(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中国书画,武术,等等)一样,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美妙。很多人以所谓现代科学或现代医学的标准为唯一正确的标准,将几乎所有传统事物视为落后、迷信的象征。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传统文化知识领域乏人问津,以至于京剧名角谭元寿先生的孙子谭正岩下定决心赓续谈派传统,继续在京剧艺术领域耕耘下去,谈家的世交密友、评书大师连丽如女士就要额手称庆(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10月24日晚的《戏曲天地》栏目)。二是传统领域的精粹被忽视,变了味的东西反而大行其道,例如,表演性的武术很热,真功夫越来越少。
为了扭转这种颓势,就需要大力普及宣传优秀的文化传统。电视京剧大奖赛的经验表明,在普及宣传上下力气,确实是成果丰硕的。而为了使普及宣传的效果与效率最大化,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型塑孩子的价值观念,要比改变成年人容易得多。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从娃娃抓起,责任在成人身上,尤其在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们嫌熬汤药费时费事,只愿意让孩子服用立竿见影的西药(这里且不谈立竿见影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那么孩子形成习惯后,将来长大成人了,即使他们知道中药的疗效好,也照样会拒绝。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味觉偏好是在幼年期形成的,从小没有接触过臭豆腐的孩子,长大了不易接受臭豆腐的味道。同理,小时候接触过中药的味道,长大后就不易强烈抵触这种味道。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感情,就不容易对中医药有感情。从娃娃抓起,不仅仅要普及中医药的知识(比如各种食物的基本性味),还要努力普及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众多经典。出于这种认识,我对“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举双手赞成的。
中医药的发展与成就,得益于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中国式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方式若能集合于一身,一定大大有助于科学创新。事实上,杨振宁等一批海外华人科学家做出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互动。台湾“中央研究院”前任院长吴大猷先生说过,“学生频频发问,表面上是活跃,其实学生多问,是懒,是不肯自己多想”。这一论断会令许多现代型教师大为愤怒。可是我们想想,我们身边的优秀中医主要是靠勤问获得成就的呢?还是主要靠勤思、体悟提升境界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从娃娃抓起进行中医药科普,就需要认识、弘扬、发展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体味方式。
, 百拇医药
视觉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很多孩子能够毫不费力地背诵大量的电视广告词。因此,有关部门可以设计制作一些高水平的宣传中医药的公益广告和产品广告,使我们的下一代不仅知道泰诺和“白加黑”,也知道六味地黄丸和导赤丹;使他们不仅对“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公益广告词耳熟能详,也懂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可以是古人的职业取向,也可以是今人的高尚选择。另外,十分有必要组织全国电视中医药知识大奖赛,甚至可以组织名老中医现场把脉诊病判断与现代医疗器械理化检验结果对比的实况转播。这类节目一定可以大大增强国人对中医药的理解与信任,使一批少儿观众心中萌生今后学习中医的念头。
科学探索永远在两个方向上展开:向外,一直要探索现代天文仪器所能探测到的宇宙的边界,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与渺观层次;向内,要揭示人体的秘密,找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妙方。可惜的是,就国内的情况看,似乎是“向外看”的科普作品数量较多,从电视片《宇宙与人》到大量天文科普译作,数不胜数;“向内看”的作品相形之下数量少,佳作更少,优秀中医药科普作品则少而又少,笔者除了《中药趣话》,一时半会儿都想不出别的来。为此,科普界应当创作更多“向内看”的作品,尤其是中医药科普作品,以取得适当的平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