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阴证与阳证——细析“八纲辨证”(二)
要介绍中医阴证和阳证,首先要说说阴阳是怎么回事。阴阳本来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对自然界里互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一种概括。例如天是阳,地是阴;火是阳,水是阴;动是阳,静是阴;上是阳,下是阴;外是阳,内是阴等。这个学说,引进到中医学当中来,用得非常广泛。中医把人体的部位、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等都分成阴阳两大类,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热证为阳,寒证为阴等。
在疾病的诊断上,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阴阳失衡,两方面的关系不协调。因此,任何病证,不管它怎么复杂,怎么变化多端,都可以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阴证是正气虚弱衰退,或者是寒邪凝结、滞留在体内的证候。阳证,是阳气亢盛、热邪壅于体内的证候。在中医临床上的“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阴阳实际上是总纲,表、实、热三者属于阳,里、虚、寒属于阴。所以,对一种病证的正确诊断,首先要分清是阴证还是阳证,这样才能抓住总纲,掌握本质,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1.阴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目光无神,动作迟缓,畏寒肢冷,气短,声音低沉,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尿清白,舌质色淡,舌苔色白,脉象沉迟无力等。
2.阳证:精神兴奋烦躁,面红目赤,身上发热,语声粗壮,发热口渴,口渴喜欢冷饮,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色红,舌苔色黄,脉浮数有力等。, 百拇医药(王言贵)
在疾病的诊断上,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阴阳失衡,两方面的关系不协调。因此,任何病证,不管它怎么复杂,怎么变化多端,都可以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阴证是正气虚弱衰退,或者是寒邪凝结、滞留在体内的证候。阳证,是阳气亢盛、热邪壅于体内的证候。在中医临床上的“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阴阳实际上是总纲,表、实、热三者属于阳,里、虚、寒属于阴。所以,对一种病证的正确诊断,首先要分清是阴证还是阳证,这样才能抓住总纲,掌握本质,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1.阴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目光无神,动作迟缓,畏寒肢冷,气短,声音低沉,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尿清白,舌质色淡,舌苔色白,脉象沉迟无力等。
2.阳证:精神兴奋烦躁,面红目赤,身上发热,语声粗壮,发热口渴,口渴喜欢冷饮,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色红,舌苔色黄,脉浮数有力等。, 百拇医药(王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