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综合信息
编号:10536652
毕福高研究员针灸临床经验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1日 清阳客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4)

    原载于《江苏中医药》2004年第4期

    毕福高研究员(以下简称毕老)系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河南商水县人,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对内、儿、妇科等病的诊疗俱有心得,精于方药针灸,18岁开始悬壶乡里,后调入郑州工作至今,行医近50年。曾任河南省针灸学会会长,河南省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因针灸治病疗效显著,被誉为“毕神针”,名闻遐迩。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省劳动模范,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现介绍他在针灸临床治病中的一些独到经验,以供同道学习和借鉴。

    1 取穴精简 针感强烈 疗效迅速

    毕老常说:“针乃利器也,用的好是一根针,治病救人,用不好是一杆枪,害人害己”。其临证之时常寻病求因,精思细辨,针灸取穴,精简缜密。在针刺前,毕老非常注意用左手按压欲刺之穴,这样既可以避免刺入的疼痛,又能帮助得气行气;毫针刺入后,神情专注,手如握虎,根据病情施以不同的手法,使针感得以上下传导或直达病所。毕老治一脘腹疼痛的男性病人,只取右侧足三里穴,使针感上传至少腹,则疼立止。又治一上眼睑痉挛的中年女性,毕老取阴陵泉和太冲穴,银针一下,痉挛立消,观者都言神奇。

    毕老对针刺补泻手法的应用也有独到之处,他认为:“药有三分毒,针有三分气,针灸治疗,必须得气。”临床治病擅长用提插、捻转、雀啄和迎随补泻手法,尤其喜用捻转和雀啄手法,认为此法刺激强,针感重,传导明显,见效迅速。毕老年轻时在乡里行医,百姓们要求的是速效,针感强才能见效快;文革时,毕老从河南中医学院下放到县城,毕老常常日针百余人。体力劳动者形体壮实、耐受性比较强,这些经历对毕老喜用重手法有很大的影响。毕老针刺时,当针尖进入皮肤后,常单向捻转进针,使针向钻头一样,旋转着直达欲刺深度,有时可使肌纤维缠绕针身,故针感强烈。得气后,常用雀啄法来加强针感,使针感向病所传导而得速效。某年,有一日本医生来我院参观交流,想体验一下针灸的感觉,毕老取其左手合谷穴,快速捻转进针,针刚入肌肤,该日本医生即大叫一声,抽手后退,头已汗出。毕老笑问:“是否让我再行行针?”日本医生急言:“不敢,不敢”,自言针感已传到肩部。毕老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通过四诊合参,对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已心如明镜,治疗时针感轻重的把握十分到位,极少有晕针现象发生。另有某进修医师随毕老去东北开会时,用毕老的手法给病人治疗,结果一上午就有几个病人晕针。毕老针刺手法之重,临床水平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2 应用夹脊穴 治疗急重病

    夹脊穴又称“华佗夹脊穴”,最早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夹脊穴在临床上应用的报道逐渐增多,而毕老早在70年代就已在临床应用。他认为该组腧穴上起环椎,下至第5骶椎,左右共30对。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体表定位,沿背部正中督脉两侧各去1寸,横平棘突下陷处就是本穴。腧穴的解剖结构均具有如下的层次:皮肤、肌内层、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具体到各个腧穴所涉及的肌肉和脊神经则又各有所异。

    毕老认为,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督脉为诸阳脉之海,膀胱经为五脏六腑的俞穴之会,故针刺夹脊穴可调两经之气,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体的应用原则是:颈夹脊穴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落枕、头痛等;胸夹脊穴主治胃肠肝胆系统的疼痛如胃痉挛、胆结石等;腰夹脊穴则主治痿证、急性腰扭伤、痛经、坐骨神经痛等;而对于中风偏瘫、截瘫、蛛网膜粘连、小儿麻痹症、脊柱炎等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取用部分或全部夹脊穴进行治疗。

    毕老在施针时,一般是颈夹脊穴针刺1寸左右,胸夹脊穴针刺1.5寸左右,腰夹脊穴针刺2.5寸左右,骶椎段的针刺深度则酌情掌握。针刺时,针尖要偏向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度的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有沉困、走窜、束带或触电样等感觉,术者也会感到手下沉紧,此时勿再深入。毕老在临床治疗时,多次强调针尖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刺,而胸1至胸7段诸穴,则宜浅不宜深,得气即止,以防气胸的发生。

    毕老在针刺之时,非常讲究气至病所。在颈胸段常以捻转手法为主。当针刺得气后,欲加强针感时常单向捻针,使部分肌纤维缠绕针体,而产生较强的针感和传导。在腰椎段则常常使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加强和传导。毕老针刺颈夹脊时,针感可传导到手指;针刺腰夹脊时,针感可传导至足趾;针刺胸夹脊时,针感则可以传至前面或患者有束带感。在针刺胸夹脊时,毕老反复强调要做到手不离针,针不离椎,手如握虎,全神贯注。1984年“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和痿证的临床研究”课题,获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二等奖。

    3 发现环中上穴 治疗多种疾病

    环中上穴是毕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个经验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线上,在临床上对前列腺炎、阳痿、遗尿、子宫下垂、脱肛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坐骨神经痛有良好的效果。取穴定位是侧卧,健肢在下而伸直,患肢在上而半屈,环中上穴位于尾骨尖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上2寸外上5分处。针刺时有一针三穴之效,治疗前阴疾病时,针尖斜向前阴,则针感可达到生殖器官;治疗后阴疾病时,针尖斜向后阴,则针感可达到肛门;治疗下肢疼痛时,垂直进针,则针感可沿膀胱经传到脚趾。

    毕老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常单独针刺此穴。用4-5寸的毫针,得气后行雀啄手法,使针感(麻、触电感为常见)传至足趾。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如遇传导不佳者,可配以委中、承山、风市、阳陵泉、悬钟穴,每日1次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对体弱,畏针和针刺后疼痛反而加重的患者,施针时手法宜轻,得气即止。毕老发现的环中上穴,1978年获省科委二等奖;“针刺环中上穴治疗坐骨神经痛180例临床研究”的研究课题,1992年获省卫生厅级二等奖。, 百拇医药(朱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