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糖尿病学
王 姮
1952-1958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8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85年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组会议。1994-1998年为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健康顾问委员会成员。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现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
2004年度的糖尿病研究领域有许多新闻、进展和亮点,集中体现在今年的第64届ADA和第40届EASD大会的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上。现就有关热点问题作一回顾。
高血糖致并发症的
共同机制学说
今年ADA和EASD大会中最令人瞩目的进展可能是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的理论,它标志着对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为开发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指出了新方向。
高血糖是如何导致各种不同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有4种途径: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PKC)激活、己糖胺通路活性增高。
在今年的大会上提出上述各种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通路,可能系由一共同机制所激发,即葡萄糖诱导的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理论。过量的过氧化物抑制了催化糖分解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使其他糖代谢途径活性增加。此时细胞内磷酸二羟丙酮(DHAP)转变为DAG增加,激活PKC;丙糖过多转化为AGE的前体甲基乙二醛;6-磷酸果糖和葡萄糖增加激活己糖胺和多元醇途径。研究发现高血糖显著增加过氧化物的产生,反应性氧化产物(ROS)使DNA链断裂,激活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活化的PARP抑制GAPDH。
依据糖尿病并发症的共同发病机制理论,不断推出针对过氧化物生成的药物,并在实验动物或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从而也验证了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共同机制假说。Brownkee博士还提出了3类有望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新药:转酮醇酶激活剂、PARP抑制剂和新型抗氧化剂(Cakaytic)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