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31642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4日 《中国医药报》2005.02.24

[点击上图放大]

[点击上图放大]

     20世纪30年代,风雨飘摇的旧上海,陈旧的弄堂,几个稚龄男童,以木箱为船,木棍当桨,做着纯真的梦想:乘风破浪,随波入海,寻找能令人长生不老的神药。半个多世纪过チ耍庑┬∧泻⒅械囊桓觯娴陌仙缴嫠晌泄┯?br>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8wl, http://www.100md.com

    ■初识紫花洋地黄8wl, http://www.100md.com

    1932年2月2日,肖培根出生于上海。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曾留学德国学习机械的父亲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拒绝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工作,再加上又有四个孩子相继出世,肖家的生活逐渐变得拮据起来。肖培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他放弃梦想,却使他变得更加坚毅。8wl, http://www.100md.com

    1949年,肖培根考取了有助学金的国立厦门大学,学习植物生理与植物生态。在这期间,全国解放,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肖培根的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变化。大学4年,他由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成为了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由于经济困难,肖培根一边上课,一边到厦门的中学兼课,讲授植物和生物以补贴生活费用。到了大三,他已经是厦门大学的学生助教了。聪慧加上勤奋,使得肖培根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修满了全部的学分,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大学毕业。8wl, http://www.100md.com

    1953年春,肖培根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研究工作。说起初次踏足这个行业,还有一个让肖培根难以忘怀的小插曲。8wl, http://www.100md.com

    那是他初次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著名植物化学家姜达衢教授把他带到药用植物苗圃里,指着一片开着紫色花朵的植物问他是什么。这是肖培根第一次接触药用植物,他只好红着脸尴尬地答说不知道。姜教授告诉他,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紫花洋地黄,强心苷就是从中提取出来的。8wl, http://www.100md.com

    第一次接触药用植物就出了洋相,反而成了肖培根努力的动力。从此,肖培根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凡是与药用植物有关的书籍他就仔细反复阅读,光潦楸?br>记就记了几大本。8wl, http://www.100md.com

    当时麦角在国内是一种妇产科用量很大的药材,多由国外进口。肖培根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内调查野生麦角资源。野外调查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肖培根这个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却吃得苦、受得累,和同事们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采集标本和药苗。从1951年~1954年,肖培根等先后对河北省的张北县和沽源县、东北各地的野生麦角资源进行了调查,最终找到了寄生在拂子茅上的麦角,有效成分含量非常高。这次调查不仅解决了国内的药源问题,而且基本摸清了野生麦角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为今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打下了基础。

    ■钟情绿药觅仙踪ji3+j, 百拇医药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肖培根被任命为药用植物研究室的负责人。研究室组建之初,就接到卫生部的命令,要求他们对全国中药进行一次资源普查,以迎接建国10周年。ji3+j, 百拇医药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资料,中草药资源又是那么丰富,到底该从哪里入手呢?肖培根带着刚参加工作的37名年轻人,抓住了一个突破口——常用度,提出只要抓住500~600种全国常用的中药,就等于掌握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的产值的思路。于是,这群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子,走出了实验室,来到了山区和边疆。ji3+j, 百拇医药

    肖培根选择了资源相对比较多的东北地区。他拜当地的药农为师,一边认药,制作、收集标本,一边摸情况。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打消肖培根等人的积极性,这群年轻人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国主要药用植物的普查,所采集的标本达到5万份,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根据实物标本和实地考察资料,他们对全国近500种常用中药,一种一种地进行研究,从原植物、生药、成分、炮制和效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科学总结,至1961年底,终于写成4本《中药志》,总计200余万字。这部著作出版后,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国际药学界把这部著作喻为中国近代本草的代表作。ji3+j, 百拇医药

    这时的肖培根,已经从一个不认识中药的门外汉,成为了一名药用植物专家。他也开始逐渐实践着自己童年的梦想——寻觅绿药仙踪。ji3+j, 百拇医药

    刚刚结束《中药志》的工作,肖培根便主动要求进藏考察。此后,他先后6次踏上了那片神奇的土地,足迹遍及西藏大部分地区。为了工作,他经常露宿在牦牛帐篷中,和牧民同吃糌粑,同饮酥油茶。肖培根第一次对传统的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的调查整理,并出版了《藏医藏药的初步整理》一书。他还对西藏产的莨菪类、大黄类、小檗类、雪莲花类、乌头类药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新发现了一种莨菪碱含量很高的托品碱原料植物——矮莨菪。ji3+j, 百拇医药

    1963年,肖培根和研究热带植物的蔡希陶教授、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陈封怀教授一起被派往加纳、几内亚、马里和摩洛哥等非洲四国进行考查。非洲炎热的环境虽然为考查工作带来困难,但却是植物生长的天堂。他们除了考查了当地的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和收集了很多重要的药用植物种子如古柯、毒毛旋花子、萝芙木、猪油果、牛油果、奇异果等,为我国引种热带药用植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萝芙木,当时我国必须从国外进口的强心药和降压药利血平,就是从萝芙木中提取的。肖培根他们从非洲引种的催吐萝芙木不但能从中提取出利血平,其含有的萝芙木总碱也是一个很好的降压药物,而且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万里青山总关情.f, 百拇医药

    此后,肖培根更加忘我地投身于生产实践中。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也从未放弃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一有闲暇,他就到附近的云山去采药。在此期间,肖培根研制了一种以鹅不食草和柴胡为主要原料的抗病毒针剂——热可平注射液;他还在提取小檗碱的废液里发现了一种含量非常高的物质——小檗胺,后来有研究表明小檗胺有很好的升白细胞的作用。.f, 百拇医药

    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肖培根被任命为首任所长。在他和同事们的艰苦努力下,药用植物研究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他们对西洋参、天麻、沙棘、金荞麦、灵芝等5种药物的研究开发,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药物资源,更成功地转化成产品,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此,曾参观过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所的著名药学专家、时任澳大利亚卫生部药政局局长的沃恩教授不无感慨:“假如我作为宇航员在太空遨游,问我看到中国有什么奇迹的话,我会说看到了,那就是长城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f, 百拇医药

    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工作中,寻找新的药源是重中之.f, 百拇医药

    重。但由于没有好的理论方法做指导,虽然有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达不到初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好像李四光提出石油地质理论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一样,能不能找到一种好的办法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去寻找新的药源呢?”这是肖培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每次野外考查,他都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十年的实践中,肖培根发现,不少有亲缘关系的植物大多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如人参、西洋参、竹节参、三七、珠子参等由于亲缘相近,都含有一类三萜式皂苷,均具有某种程度的滋补强壮作用。肖培根还在黄连类、乌头类、莨菪类、蠡评嗟壤嗳褐蟹⑾趾妥?br>结出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存在的联系及规律性。肖培根根据这一发现,建立了药用植物亲缘学这门新学科,使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我国寻找新的药源找到了有效的方法。.f, 百拇医药

    由于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肖培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专家称号;1991年,美国国际文献研究所授予他“杰出领导者奖”;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f, 百拇医药

    巨大的成功没有使肖培根停歇下来,作为一名研究药用植物的专家,他从来都是不畏艰苦的自然条件,深入到药用植物原生地进行实地考查。献身药用植物研究50余年来,肖培根的足迹遍及国内的各个省、区和国外30多个国家,对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如乌头类、大黄类、黄连类、芍药类、小檗类、蒲黄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用植物的新属、新种。.f, 百拇医药

    直至今日,已从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位置上退下来的肖培根依然没有安心地颐养天年,年过七旬的他,仍旧向往着伟大祖国的万里山川,仍旧不遗余力地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大声疾呼。如果有一天,你在某处青山密林中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拄杖而来,也许那就是肖培根。.f, 百拇医药

    图1为肖培根院士。.f, 百拇医药

    图2为1958年肖培根与保加利亚专家一起调查人参。.f,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徐亚静(徐亚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