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网友评论
编号:10540222
“四书五经”进校园:喜耶?忧耶?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09期
     目前,北京、广州等城市的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即: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国学”篇目重新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孩子加入了“读经”的行列。

    由此,一场围绕“能否引导在校学生‘诵读书经’”的大讨论也相继在教育理论界展开。“正方”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

    “反方”则认为:“经”之所以不应读,是因为:其中所宣扬和倡导的精神理念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在“经书”之中到处充斥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观念,字里行间离不开对“人治”的推崇与褒赞。而这些正是和我们当今所大力提倡的“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理念所背道而驰的!因此,让小孩子从小读经,无异于培养新一代“臣民”,此种教学结果只能是对“政治文明”的极大嘲弄!
, 百拇医药
    我以为,围绕“青少年读经与否”而引发的大讨论本身就是好事一桩。它一方面反映出了国人对现代教育科目之中“传统文化理念缺失与不足”的顿悟与渴求;另一方面又折射出了人们对“现代文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深深思索与追问!这无疑对现行教育科目改革与内容调整,起到有益的启示与范例作用。学海无边而人生有涯,而又何况是为我们的“惜时如金”的下一代挑选“精神食粮”!“经”、“书”和“诵读”作为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学教内容与方法,是予以全盘“搬用”抑或彻底否定?还是进行相应删改之后融入现代教育科目?愿更多有识之士和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读经之争”、献言献策,以便为下一代营造出更加优质健康、积极向上且令人赏心悦目的阅读空间!(据《人民日报》3月4日 雷敬报道)

    四书五经重新走进课堂——读“经”热的冷思考

    有报纸称:在全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四书五经”又重新走进课堂,成为一门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必修课程。据说,北京目前已有25所学校开展“读经”活动。广州市的“五一”小学等学校,早在1998年就试行“读经”,全国计有100多万孩子加入了“读经”行列。在去年的北京市人大会上,有代表提出一个“大力推进经典诵读工程”的提案,颇受各方关注和重视。在国家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有140篇之多,《论语》、《孟子》、《庄子》、《荀子》、《诗经》等选篇比过去有了明显增加。现在语文课本还在不断修订中,今后古典诗文比重还会逐渐加大。还有消息说,山东曲阜办起了“诵经”班,挑选入学儿童中的聪慧者,进行专门教育,执教者是国学功底深厚的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不知为什么,获悉这样的消息,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重石,有一种振奋、欣喜,但也有一种困惑和忧虑。
, 百拇医药
    “读经”,这久违了的字眼,这淡忘了的传统。在今天世界一体化、市场经济长足推进的背景下,它的突兀萌发,真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它标明我们的民族,现在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的历史、正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封建”、“腐朽”、“没落”等一顶顶帽子紧紧扣在它的头上。而今我们终于明白,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优秀、美好的特质,越是在现代化的时代越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其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鄙薄过我们的传统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更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譬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作出更杰出的贡献。西方人的看法,更增长了我们的信心和自豪感。对这样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和发展、不去发扬光大。倡导中小学生“读经”只是一个现象,它反映的是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积极重建的雄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建中国的民族文化,最终要落实到人——人的心灵塑造上来,落实到培养具有文化根底的青年上来。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中国文化才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变为民族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培养青年的文化人格的教育机制,我们已经废弃得太久了,至少已有七八十年了吧。遥想“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驱们,他们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当时尽管引进了不少新学科,但修身、国文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他们在“不情愿”的接受中夯实了文化根底,成就了他们辉煌的文化建树。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但没有承传,何以叛逆?又遑论建树?其实他们倒是应该感恩传统文化对他们的馈赠。陈独秀、鲁迅、胡适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后,从战乱频仍到新中国的建立,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文化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处于被批判、贬斥的处境,直至传统文化教育被彻底扫除,“四书五经”之类在中小学课本中消失殆尽,一代一代青年学生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根底。现在,60岁、50岁、40岁的人群中,你能找到几个有文化根底的人?许多人抱怨数十年来没有产生“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其根源不是不证自明吗?现在,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那么,“承传中国文化也要从娃娃开始”。我以为,这后一句话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只要我们把“文化种子”给一代一代的青年撒下去,中国的民族文化总会有振兴繁荣的那一天。然而,我依然要说:“读经”行动应该缓行!
, http://www.100md.com
    我绝不反对“读经”,我举双手赞成“读经”。几年前,有幸见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编写语文教材的资深编辑张必锟先生,我曾冒昧地对老先生说:“我觉得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缺乏文化含量,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在课本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老先生频频点头,若有所思。我感觉他是赞成我的看法的,但他“身在庐山”,自有隐衷,又能说什么呢?现在,“读经”活动自下而上地展开,颇有“星火燎原”的势头,这无疑是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严峻挑战。推广“读经”,承传文化,这似乎已成大家的共识了,现在的问题是,“读经”究竟是为了什么?这“经”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就目前“读经”的态势看,好像“读经”无非是读一点“四书五经”,扩而大之,再读一点古典文学作品,使青年学生有一个较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基础。我的看法是:“读经”应当读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不仅要读儒家四书五经之类,还要读一点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要读“五四”新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百川汇聚的大河,只读一些四书五经,岂能领略和把握这条大河的全貌?岂能悟到中国文化的真谛?特别是“五四”新文化,它不仅刷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注入了刚健、鲜活的西方文化特质,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华,铸造成了一种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最辉煌的一个乐章,我们怎能舍近求远,弃之不顾?因此,全面地、准确地审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应成为我们“读经”的主导思想;慎重地、精心地遴选文化发展史中的那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
, 百拇医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以及它“无与伦比”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视、主张“天人合一”以及极富辩证法的“中庸之道”思想等,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它的僵化、陈腐和落后也是不必讳言的;它“精华”与“糟粕”并存,且二者相辅相成,很难剥离;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它可以补救和化解现代社会出现的某些弊端,但它同时也能阻碍和瓦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理性认识。早在1925年,中国处于混乱、动荡、贫穷的历史时期,时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一面压制学生运动,一面提出“尊孔读经”、“读经救国”的主张。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十四年的“读经”》杂文中,针针见血地指出:“古国的灭亡,就因为大部分的组织被太多的古习惯教养得硬化了,不再能够转移,来适应新环境。若干分子又被太多的坏经验教养得聪明了,于是变性,知道在硬化的社会里,不妨妄行”(见《鲁迅全集》第3卷1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鲁迅在青少年时期“几乎读过十三经”,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如指掌,他以洞幽烛微的眼光,看透了封建文化如何“硬化”了中国社会的肌体,在“仁义道德”背后掩盖着的“吃人”本质,那些“聪明人”在旧文化的教养下的“变性”与“妄行”。星转斗移,时代变迁,21世纪的今天自然大不同于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历经“五四”风暴也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庞大的生命体中,依然隐藏着种种病毒,依然在今天不断滋生着负面的作用,鲁迅以及文化先驱们的“警世”之言仍然值得我们记取和深思。譬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专制思想、等级观念、宗法说教、人治传统、保守主义、封建迷信等等,我们还能继承和弘扬吗?它还能推动我们的现代化步履吗?我们还能把这样的“文化种子”撒播在青年一代的心田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代文化先驱,正是吸纳和借助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学思想,才建构了他们的现代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中小学生的“读经”,不仅要读“五四”新文化经典,同时还要读一些西方文化经典,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代青年健全的、现代的、开放的、深厚的文化人格,中国文化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现代。

    重建中国的现代民族文化,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细致的“特大型工程”,盲目不得、操切不得,它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时下中小学生“读经”虽然问题多多,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好的切入点,在重重的忧虑中我依然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一种振奋。, 百拇医药(据《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