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542868
中医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26日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关键词:中医治则;中医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3-0001—02

    中医的治疗思想,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心理变化、外感病邪、内伤七情引起的病理变化进行反复认识、不断检验、总结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的一整套治疗各种疾病的思想(临床思维)。这种思想能反映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治疗思想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统帅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是在治疗原则产生之前的临床思维。它和任何思想一样,先有思想,才派生出原则。思想对治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如在中庸思想、相反相成思想指导下,才有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则:在形神统一思想、整体和谐思想指导下,才有治病求本的治则;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才有三因制宜、随证治疗的治则;在辨证思想指导下,才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正治反治的治则;在治未病预防思想指导下,才有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治则等等。
, http://www.100md.com
    从广义的治疗思想看,可包括中庸思想、动态思想、融化发展思想、平衡思想、形神统一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辨证思想、相反相成思想、治未病思想等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历代人文哲学思想都渗透到中医药学中。中医药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融合后的精华,历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的思想以及道教、佛教的思想都渗透到中医药领域之中,并有充分的反映。在历代人文哲学著作中首推《周易》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最大,“医者易也”即是佐证。

    治疗思想支配着治疗原则,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随着中医医疗实践的深入发展,治疗思想的不断丰富,治则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治疗思想与治疗原则在医疗实践中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中医诊疗思想与中医治则都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指导的层次有高低之分,指导的范围有大小之别。中医治疗思想与治疗原则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中医的治疗思想有较高的抽象性,而治疗原则的抽象性就低一些,原则性、定向性就强一些。如在动态思想、融化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扶正祛邪治则,就有一定的原则性、定向性。扶正祛邪应做到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它所指的是体虚邪盛病证的变化。治则在中医理法方药中属于理的部分,它进一步指导立法、处方、用药,这样就一杆子支到底了。
, 百拇医药
    在1986年首届中医治则研讨会上,多数学者认为,中医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对保障人体健康、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的原则性规律。一是不单指一般的治疗规律,还包括防病养生规律;二是强调保持和恢复健康。这个定义拓宽了中医治则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了治疗原则,而且还包括了养生和预防的原则。这个治则定义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病为本,它着眼于有病的人,而不是着眼于具体的病,体现了中医学防重于治的思想,与治未病思想和现今的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一脉相承的。中医治则是能指导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原则。

    中医治则内容十分丰富,有治未病、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同病异治、三因制宜、随证治之、辨证治则、辨病治则等等。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木郁达之、惊者平之等具体的低层次治则,是接近并联系治疗大法(八法)的小治则。他们是否也归入中医治则,意见尚不统一,颇有争议。

    中医治则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在范围上也有大小之别,为使中医治则理论体系脉络清晰、泾渭分明,治则与治则之间就会有从属的关系出现。一般将其分为3个层次: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为第一层次的治则,与形神统一思想、整体和谐思想、中庸思想、相反相成思想密切联系;治未病、既病防变、扶正祛邪、三因制宜、随证治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正治反治、标本论治为第二层次的治则。第二层次的10个治则,上受第一层次的总则共同支配;而第二层次的治则,支配着第三层次的治则;如随证治之治则,以下又支配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惊者平之等许多小治则。这些小治则紧密联系治法,如寒者热之,联系温法:热者寒之,联系清法;虚者补之,联系补法;实者泻之,联系泻法。这样就与八法联系起来了。这就是中医治则与治法的联系。
, 百拇医药
    中医治则有很强的原则性,是相对稳定的、规范的,对何时何地何人何证的辨证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其指导性都是不变的,如果治则变了,也即治疗的方向目标变了。除了一些小治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之外,大部分治则不包括具体治法,也不与具体治法相对应,但它能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着治法的选择及具体运用。这是指治则对治法的指导作用。

    治法通常指治病的方法和方式。治法有大法和小法之分,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之别。辨证有八纲,治病有八法;两者虽不完全对应,但在临床上是相互呼应的。一旦掌握辨证与治则治法的关系,就能达到执简驳繁的目的。临床选择治则比较单一,治法相对复杂。用单一治法的机会不多,常常是数法并用,如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治疗复杂疾病往往包含着几个治法。八法是法的基本要素,法的组合运用完全由病证而定。证变法亦变,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圆机活法。圆机活法说明了治法的灵活性。有些治法采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如釜底抽薪法、引火归源法、逆流挽舟法、增水行舟法等等。所用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充分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由于中医病证随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具有多变性。中医坚持法随证立,即证变法亦变。这就是治法的多变性、灵活性,也体现了辨证论治对具体病情作具体分析的灵活性。中医治则有几十种,治法有几百种,甚至高达千余种。

    从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来看,治则抽象程度比治法高,对于防病治病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能指导治法的选择与应用。而治法对病证的针对性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就如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就治则与治法的联系而言,治则与治法最直接的联系表现为治则与治法之间存在着交接层次,特别是第三层次的治则与治法(八法)就有密切的交接。通过第三层次,治则过度到治法,一般以八法为主,并以八法为界,即可清楚地表明治则与治法的联系,又可显示出两者的区别。

    在我们中医学术期刊上,有时把中医的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掺杂在一起,混为一谈,概念模糊,随意混用,不重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就不利于中医学术的规范化发展与提高。, 百拇医药(文/周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