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 正文
编号:10544660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日 薛公忱
中医哲学的历史演进,中医哲学的现代适应性,中医哲学的不可取代性
     作为古老的传统医学,中医面临一个存亡攸关的难题,即实现其现代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的殷切希望。但它有无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尚有一些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其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中医以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限制了它与现代科技文化的沟通和结合。这一看法在中医与现代科技文化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实际上,这样的鸿沟并不存在。

    中医哲学的历史演进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自形成之日起,就与气一元论、阴阳说、五行说等结下不解之缘,以这些哲学学说作为理论工具,解释世界的本质、状态、演化及人的生理、病理、药理等。若就这些学说的原始理论形态而言,确实十分粗陋,甚至可笑,与现代科技文化不能同日而语。例如最早所谓“气”即指空气、云气、水汽等可感的具体之气,“阴阳”即向日、背日,“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物质形态。这样的概念还不能归入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气”、“阴阳”、“五行”的内涵也几经演进,发生质变,即日益抽象化、普遍化,与其原本所指越来越远。

    可感之“气”的哲学化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精气”、“元气”概念的出现,使“气”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此后的发展越来越精致,越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彻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