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62684
揭开发生在患者身边的黑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4日 中华女性网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生活水平在变,生存质量也在变。然而,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但是医疗行业存在的某些“不尽如人意”,吃回扣、收红包、高价药、医疗事故等非正常现象,对作为弱势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呢?一些有良知的业内人士讲述的医疗界“内幕”向人们提了个“大醒”。

    病人身边的交易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某省城各大医院,每一个骨科手术医生的案头,至少都摆放着四五家骨科器械厂商的资料,而这些厂家的销售代表,也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与医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唯有这样,一旦有了需要手术的病人,这些厂家的器械,才能“及时”地由医生推荐给病人或其家属。

    以骨科急诊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器为例,按照整个医疗行业内公开的“行业标准”,骨科器械的成本价或公司价,只及最终售价的20%,就是说患者花10000元买了一个内固定器植入体内,其实际成本不过2000元,剩下的8000元则由器械厂家的销售代表以高额回扣、吃饭洗浴、旅游培训等各种方式,用在打点手术医生、科室主任以至器械科长等有关人员身上了。
, http://www.100md.com
    有位从业者曾经亲眼看到过发生在手术室里的这样一幕:有一次,急诊室转来一个骨折病人,需要马上进行手术。骨科排定手术医生之后,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应该选择哪种内固定器植入患者体内。这时,手术医生就会向患者及家属推荐几种适用的固定器,当然,这种“推荐”对于纯属外行的患者来说,无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购买骨科器材,并不是从病人交给院方的押金中支取,而是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家属用现金直接支付给厂方销售代表的。”知情者强调。在手术室门口,患者家属一边将这上万元救命钱交到厂方“技术员”手里,一边暗暗祈祷着家人的平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被叫进手术室里“调试器械”的“技术员”,与操刀的医生之间,有着怎样的一番交易。

    病人已经在手术床上等待手术,然而在与手术区一墙之隔的更衣间里,厂方推销员却悄悄点出3000元,塞进手术医生的口袋里……

    高档抗生素的代价
, 百拇医药
    医学界的普遍态度是,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能用一线药(青霉素类)就绝不用二线药(头孢类)、三线药。然而面对高档抗生素类药品的高额“处方费”和“统方费”,却没有人会拒绝如此诱人的好处。现实利益已改变了科学用药的规则。

    医生开一支药,按照比例该抽多少钱,提多少成,这一部分被称为“处方费”,平均占药品价格的10%~15%。而按照药品销售总额的2%~5%,付给药房工作人员的钱,则被称为“统方费”。在这“两费”利益的驱使下,滥用抗生素类药和禁忌药的现象愈演愈烈。

    有一家医院给一位心脏病人做搭桥手术。术后几天,病人突发肺动脉栓塞,被收到监护室观察。观察期间,医生就给他用了最新的头孢类抗生素,这种药使用一天至少就得两三千块钱,用了几天,病人根本就没见好。后来,病人转院改用了相对廉价的环丙沙星,当天就见效了。我们的肠道、呼吸道里面有各种细菌,它们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大量地使用高档抗生素类药,很容易把这些敏感的、有用的细菌和霉菌都杀死,那些耐药的、致病的细菌反而都长起来了,这就叫“二重感染”。许多医源性疾病都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比如假冒性肠炎等等。
, http://www.100md.com
    医疗事故的遮掩

    一位在一家著名医院做过多年医务主任的大夫不无感慨地说:很少有医疗事故真正成为“医疗事故”──

    有一家医院曾经收治过一名结肠息肉患者,医生在为其进行镜下烧灼治疗时,不慎将患者的结肠烧穿了。事后经医院调查,这名患者的身体条件,根本就不适应做这类镜下手术。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由肠穿孔引发的腹膜炎死亡率非常高。如果按构成医疗事故的要件进行比照,这完全是一起医疗责任事故。由于镜下手术的失败,医院不得不开刀为该患者进行穿孔的缝合。然而针对患者和家属的质疑,院方给出的解释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个体耐受性的差异,而这名患者的肠穿孔,正是这种个体差异的表现”。为了弥补患者的损失,医院减免了两次手术的费用近两万元。经过一番安抚,患者和家属最终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例子,比这更为复杂的事故,也有理由“说服”患者。比方说,骨折病人新植入的钢板在体内断裂了,都可以解释成人体应力过大造成的。当然,也确实会有不少病人因为应力过大而骨折,但这种情况毕竟还在少数。另外,心脏起搏器在承诺期内提前停止工作,大多可以解释为机械故障,再免费为病人更换一台新的,患者一方也就默认了。其实,就算真的走到了最后的诉讼程序,相对于患者一方,赢者还是有着专业知识并有各种关系的医院。

    难道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能对这类事故做出权威的鉴定?有知情人回答:“说实话,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有效的行政制约机制,对鉴定行为进行规范。医学会虽然承担着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但是医疗事故鉴定小组的成员,多是由各个医院抽调来的,相互都有关系。再说医学会也有用得着医院的地方,都是同行,能过得去就行了。用行话来讲,医疗事故的鉴定就是:儿子犯了错,老子来裁判。”

    面对医疗行业还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治,但还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患者的权益。(高萱 韩小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