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铁杆中医 > 李致重
编号:10550844
正本清源是当代中医发展的第一步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李致重中医沉思网
     李致重

    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瑰宝的中医药学(以下简称“中医”),则随之经历了在冲击中陷于困惑,在困惑中力求生存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习惯上把它称之为“百年困惑”。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的国际声誉不断提高;国家为了推进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中医队伍整体学术水平在“西化”中的日趋“退化”, 却无可辩驳的同时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大难题。这种动机与效果相悖的状况,值得人们深思。

    一、民族文化心理失去支撑,是中医百年困惑的时代特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出现了维新改良、励精图治的趋势,也产生了自怨、自卑的情绪。多半个世纪后的“五四”运动,在请进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的同时,又出现了“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的浪潮。今天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以自己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拾级而上。而中国的近代,却没有为自己营造出各种文化多元并存、共同繁荣的和谐环境。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科学上,非此即彼的幼稚病和自挖祖墓的劣根性,至今没有彻底清除。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国家和地区纷纷从工业革命阶段迈向新技术革命阶段的时候,中国却在“史无前例”中,革文化的命。

    这一切表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的支撑,无疑是悲哀的民族。把近代的贫穷、落后和挨打原因,一味归咎于经济、历史和祖宗,这其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失去支撑的一种变态和悲哀。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生存危机,就不是中医学界一些人的努力可以幸免的了。

    二、认识论、方法论的扭曲,是中医陷于困惑的重要原因形成于春秋、秦汉之际的中医,是以当时的文化科学为土壤,以当时的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石的。

    那一时期,中国与东、西方其它几个文明古国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而中国则代表着东方文化的中心。但是中国近代的一百年里,许多中国人变得口似心非起来。一面大减大叫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一面又在自心里暗暗地把五千年“除了一个二”,使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秦汉时期变成了中国文明的起点。于是,《易经》、《老子》以及儒家文化中许多不朽的思想和理论,时而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