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教育诊脉、处方
李致重
我国开办中医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近50年了,从1978年起,中医硕士、博士教育又全面展开。这对于以往“师带徒”的中医教育形式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但是,中医界“中年中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的问题,一直是数十年来困扰着中医教育的一个大难题。尤其是社会公认的中医临床家越来越少,这就更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医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围绕中医本科教育谈一些意见,请同道、同仁指正。
一、基本情况与一般原则
1981年,当“文革”后第一批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我的母校)医疗系的学生即将毕业时,我所了解的学生专业思想的状况是:热爱并专心学习中医的不足10%;热爱西医并认为中医专业必须学好西医的占30%左右;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中、西医都学点,将来工作时好应付的占60%左右。19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自发组织的调查报告(刊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报》1996年1月25日第3版,标题是《1996我们走向何方》)显示:“92.9%的学生认为跟西医院校的学生相比,自己不具有优势”;“9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或一般”;“82.8%的学生是第一志愿报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而通过几年的学习却有许多学生对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表示怀疑”;“67.7%的学生认为西医药类课程设置太少,9.9%的学生认为西医药类课程设置过多……72.7%的学生觉得在毕业前夕需要补充西医类知识”;“51.5%的学生认为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中医学前景不容乐观,另有26.3%的学生对中医药的前景竟然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们认为现行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中医没有学好,西医没有学到”,同时抱怨“中医药高等教育在风雨中走过了四十年,理当四十不惑”了!这个调查报告与1981年本人了解的情况相比,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近十多年里,本人在中国中医药学会工作,从宏观方面的耳闻目睹,上述情况是中医教育的普遍问题,应该说全国各地中医药院校概皆如此。
2001年8月10日,《现代教育报》以“中医院校还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吗”的专栏标题,发表了一组文章。其中,焦树德、邓铁涛两位老教授的《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一文,发人深思、催人猛醒。
在科学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与之相联的知识结构。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技术,这是开办大学教育最基本、最一般的原则。同样,也是中医大学教育首先必须遵循的。
“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453 字符。
闄愪簬鏈嶅姟鍣ㄥ帇鍔涳紝缃戠珯閮ㄥ垎淇℃伅鍙緵鐖卞績浼氬憳鎴栨湁涓€瀹氱Н鍒嗙殑娉ㄥ唽浼氬憳娴佽銆�
姝�淇℃伅闇€瑕� 2 绉垎锛堝厤璐规敞鍐岀櫥褰曞悗姣忓ぉ鍙互棰嗗彇10涓Н鍒�锛夈€�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