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铁杆中医 > 李致重
编号:10550846
“中西医结合”定义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李致重中医沉思网
     李致重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1956年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而提出的。它在社会上出现之后,始终未经过专家深入、广泛的论证而达到共识。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内涵不清晰,外延无定界的“初步概念”。举凡与中、西医相关的人或事,科研或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轰轰烈烈近40年,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误、振奋与担忧,常使人们深感肩负重任而又裹足不前。甚至如置身于多种矛盾、冲突之中,难以自拔和抉决。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尽快给“中西医结合”一个历史的、科学的定义,促进中西医结合按照科学的规律健康发展,是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本人不揣愚陋,谈一些个人意见。

    一、两种半整体医学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丰富内容的,各具特色的医学体系。如果从两者的基础医学入手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特点进行考察,不难看出中医和西医从防病治病的共同愿望出发,各自却只研究了复杂的人身整体中的一部分现象和规律。

    1.各以客体之一部分为其研究对象

    中医和西医研究的客体虽然都是人,但是由于受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影响,各自从不同角度选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中医研究的是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西医研究的是构成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具体的说,中医在不打开人体“黑箱”、不干扰活的生命过程的条件下,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并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着重研究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机体反应状态(即脉象、舌象、神色形态及各种临床表现),从状态及状态运动的过程总结人的生理与病理规律。故《黄帝内经》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所谓“候”就是生理与病理的表现,即这所讲的“机体反应状态”;所谓“道”,就是生理、病理规律和治病之法,即中医学。

    西医首先以解剖分析的方法把人拆成零件,然后分头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乃至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认识局部的生理规律和病理特点。

    在中医看来,人是整体状态的人,它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以状态为中心,研究状态的识别、运动,着力于状态的调整、控制。比如,中医的藏像是对全部状态的单元分类,而不是整体层次以下的“器官”的概念;中医的病因、病机是对病理性状态的本质的概括;余如对疾病的诊断、预后转归的判断、药物功效的评估、疗效标准的制定等等,无不是以机体反应状态为其依据。尽管《黄帝内经》中早有“其死可剖而视之”的记载,但中医最终仍未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位在器官的结构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5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