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铁杆中医 > 李致重
编号:10550828
談傷寒和溫病的關係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李致重中医沉思网
     李致重等

    清代以來,隨著溫病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醫界圍繞著對溫病學的評價及其與《傷寒論》的關係展開爭論。傷寒論學派認為: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溫病自屬其中。而溫病學派則認為:溫病講溫熱性外感病而傷寒講風寒性外感,把兩者對立起來。20世紀70年代國內曾有人立倡“寒溫統一論”,但至今並未形成學術界的共識。對於傷寒和溫病的關係,下面講三點看法。

    一、 關於“古方今病”

    金元時期,劉河間針對熱病初起不可純用辛溫解表之法,不宜投麻、桂辛溫大熱之劑,設立了雙解散、涼膈散等表裡雙解之劑。據此他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之說。這個說法,成為後世“傷寒與溫病病因病機截然不同,治療上必須嚴格區別”的理論依據,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1. 病變了嗎

    整個人類進化的歷史,是以億年為單位來計的,從《內經》、《傷寒論》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左右。這對於人類的遺傳、變異來說,是很有限的一瞬間。在這期間,盡管人類疾病譜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就外感溫熱病的發病原因、病情特點、病理機制以及人的體質因素來說,不可能有本質的改變。

    這裡,從中醫外感病的學術發展來說。《素問.熱論篇》裡提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裡的傷寒,就是全部的外感熱病,與《傷寒論》所討論的完全是一回事。《素問.熱論》六經辨證的內容雖然與《傷寒論》不盡一致,這是學術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而不是理論原則的差異。應當看到,就溫熱病來說,在《內經》時期已經有明確的論述了。

    再看《難經》。《難經》上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五個方面指的是廣義的傷寒。五者之中傷寒,相當於《傷寒論.太陽病篇》相對於中風的傷寒,稱之為狹義的傷寒。而五者中的濕溫、熱病和溫病,恰恰是溫病學所討論的問題。可見《難經》時期對溫病也有全面的認識了。

    張仲景有沒有討論今天我們所講的溫病呢?

    第一,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原序中講:“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十年裡,他的家族裡死於傷寒的竟達一百四、五十人。如果這些人患的都是太陽表證的狹義傷寒──像今天習慣說的傷風、感冒那樣,會造成這麼慘痛的結果嗎?可以說,張氏宗族中一百四、五十人死於的傷寒,肯定是包括溫病在內的廣義傷寒。

    第二,在《傷寒論.太陽病篇》的第六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並且還提到其治療禁忌:“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