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铁杆中医 > 李致重
编号:10550838
从文化与科学的角度论“中西医结合”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4日 李致重中医沉思网
     李致重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或范畴)是1956年毛泽东“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在我国医药卫生界逐步约定俗成的。从文化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在中国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先于中国来思考和研究这一命题。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是责任。40年过去了,尽管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大,然而收效甚微,教训不少。连“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的含义,我国医药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这是令人倍感紧迫和忧虑的。为此,仅从文化与科学的角度谈一些看法,供参考。

    一、东方文化科学的差异和冲突是产生“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中医药学(简称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上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应该说,在西方传教士把西医带到中国之前,中医在我国一直是“独自一家,别无分店”。尽管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学派林立、争鸣不断,但它至今仍得天独厚地生长在我国传统文化、科学的氛围中,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鸣中,日趋成熟与完善。中医真正遇到难以抗御的冲击,始于西医传入中国以后,甚于20世纪以来。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在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近代文化与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840年,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战胜了中国的大刀长矛而侵入国门以后,中国人在被武力征服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与科学上的巨大差异。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与科学尚缺乏深刻的认识——人们来不及、也不可能分清这种巨大差异的本质原因,更不可能从多元性文化观出发对东西方文化与科学进行全面的、理智的比较研究,却片面地把挨打归结为落后,进而把这一结论强加给整个传统文化与科学。于是崇洋媚外与民族虚无主义则成为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时期里中国人的特殊心态。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于西方文化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请进“德先生”、“赛先生”的同时,却在反封建的旗帜下提出了“全面反传统”的口号。尽管“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课题,然而争论归争论——传统的便是落后的、过时的简单而又幼稚的思维定势像幽灵一样,长期困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以致时至今日仍步履维艰,难以振兴。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科学上“脏水还在荡漾,胎儿已被泼出”的憾疚,常使人既愤慨不已,又无可奈何。

    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是多元的。正是因为相互的差异和冲突,才具有共同存在的客观合理性。这正像德国哲学家哥德说的那样: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2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