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理论 > 中药炮制学
编号:10553083
第5章第2节第1讲:第二节 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http://www.100md.com 《中药炮制学》
     陈嘉谟在《本草蒙鉴》中指出:“凡药贮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暴干、烘干,去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见雨久着火频烘,遇晴明向日旋曝。粗糙悬架上,细腻贮坛中。”以上可见,历代医家对饮片的贮存是十分关注的。

    众所周知,饮片的贮存保管是否得当,直接对药物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因此,决不可等闲视之。

    一、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一)虫蛀

    虫蛀是指中药及其炮制品有被蛀蚀的现象。一般易在饮片重叠空隙处或裂痕处以及碎屑中发生。虫蛀的饮片有圆形洞孔,严重的被蛀空而成粉末。花类药被虫蛀后,可使整个花瓣散乱;有些比较细小的药物还会被虫丝缠绕成串状或饼状;动物类药物的皮、肉、内脏被蛀空,实践证明被虫蛀的药物,虽然残留有被蛀蚀部分,但因已受虫体及其排泄物的污染,且内部组织遭到破坏,重量减轻;另一方面由于害虫在生活过程中能分泌出水分和热量促使药物发热、发霉、变色、变味,致使药物失去部分或大部分有效成分,严重影响成品的质量。药物中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是害虫生长繁殖有利的营养来源,最易生虫。
, 百拇医药
    (二)发霉

    中药贮藏的最大问题,一是霉变,二是虫蛀。其中以霉变危害最大。我国地处温带,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药材最易发霉。中药材大都是植物的花、果、叶、根、茎以及兽、虫、鱼等有机体,含有丰富的养料,如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分等,因此,极适合于霉菌的繁殖和生长。

    发霉是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了霉菌。开始时先见到许多白色毛状、线状、网状物或斑点,继而萌发成黄色或绿色的菌丝,这些菌逐渐分泌一种酵素,溶蚀药材组织,使很多有机物分解,不仅可使药材腐烂变质,而且有效成分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以致不堪药用。故药物发霉后,即使经过整理,把霉去掉,也会使药材色泽变黯,气味变淡薄,并带有霉的气味。俗话云:“霉药不治病”,足以说明发霉对药物危害的严重性。

    (三)泛油

    泛油又称“走油”。是指药物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药物泛油是一种酸败变质现象,影响疗效,甚至可产生不良反应。
, 百拇医药
    含油质多的药物,常因受热过高而使其内部油质易于溢出表面而造成走油现象,如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当归、炒苏子、炒莱菔子、炒酸枣仁等。含糖量多的药物,常因受潮而造成返软而“走油”,如天冬、麦冬、玉竹、牛膝、黄精、熟地等。

    (四)变色

    变色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起了变化,各种药物都有固有的色泽,也是检查中主要的质量标志之一。由于保管不善,常使某些药物的颜色由浅变深,如白芷、泽泻、天花粉、山药等;或由白色变为黄色,由深变浅,如黄芪、黄柏等;或由鲜艳变黯淡,如花类金银花、菊花、红花、腊梅花等,及一些叶类药大青叶、荷叶、人参叶等。因此,色泽的变化不仅改变药物的外观,而且也影响药物内在的质量。

    (五)气味散失

    气味散失是指药物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药物固有的气味,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大多是治病的主要物质。如芳香性药物薄荷、荆芥、细辛、香薷、白芷、冰片等,其有效成分也随着气味的散失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气味散失也是药物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标志。
, 百拇医药
    (六)风化

    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风化了的药物是由于失去了结晶水,改变了成分结构而发生的,其质量和药性也随之改变。易风化的药物有芒硝、硼砂等。

    (七)潮解溶化

    潮解溶化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如咸秋石、硇砂、青盐、芒硝等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变异后更难贮存。

    (八)粘连

    粘连是指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药物,受潮后粘连成结块。如乳香、没药、阿魏、芦荟、儿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九)挥发

    某些含挥发油的药物,因受温度和空气的影响及贮存日久,使挥发油挥散,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现象,如肉桂、沉香、厚朴等。

    (十)腐烂

    腐烂是指某些鲜活药物,因受温度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影响,引起发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和活动而导致腐烂,如鲜生地、鲜生姜、鲜芦根、鲜石斛、鲜茅根、鲜菖蒲等。药物一经腐烂,即不能再入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