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房颤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慢性房颤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乃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心房内异位起搏点(房颤点)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颤动波并经阵发性发作迁延而致。现代医学研究其发病机制与折返激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触发效应有关。单纯西医治疗复律成功率较低,复律后维持巩固较难,并发症较多。本文通过对慢性房颤治疗进行中西医结合与纯西医治疗对比观察,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慢性房颤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收治慢性房颤门诊和住院病人22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56例及单纯西药治疗组72例进行临床对比。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94例,占0.26%;好转46例,占29.49%;无效16例,占10.26%;总有效率89.74%;平均复律时间7.35天。对照组治愈24例,占
33.3%;好转25例,占34.72%;无效23例,占31.94%;总有效率68.06%;平均复律时间14.45天。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之对照组疗效满意(P<0.01),而且转复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 慢性房颤 治疗 中西医结合 疗效
2000年1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慢性房颤门诊和住院病人228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228例患者均符合慢性房颤的临床及心电图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56例,其中门诊48例,住院108例。男63例,女93例;年龄36~78岁,平均57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6年;其基础病因:风心病51例,高心病21例,冠心病48例,心肌病18例,肺心病14例,其它及原因不明4例。对照组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5年;其基础病因:风心病22例,高心病10例,冠心病20例,心肌病8例,肺心病10例,其它及原因不明2例;门诊21例,住院5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自拟纠颤复律汤(药物组成: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15g,延胡索15g,酸枣仁20g,苦参2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睡前服用。4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乙胺碘呋酮片第1周0.2g,每日3次;第2周0.2g,每日2次;转律后0.2g,每日1次。肠溶阿司匹林片0.1g,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营养心肌、吸氧等对症处理。4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后做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1979年全国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标准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治范围》并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结果。治愈:经治疗症状消失,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好转:经治疗症状减轻,颤未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min左右;无效:病人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房颤未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50次/min或>100次/min。
1.4 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94例,占60.26%;好转46例,占29.49%;无效16例,占10.26%;总有效率89.74%;平均复律时间7.35天。对照组治愈24例,占33.3%;好转25例,占34.72%;无效23例,占94%;总有效率68.06%;平均复律时间14.45天。
2 讨论
慢性房颤录属中医“心悸”范畴,其病位在心,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为多见。自拟的纠颤复律汤由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延胡索、酸枣仁、苦参、炙甘草组成。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健脾,养阴复脉;丹参、酸枣仁养血安神,宁心复脉;延胡索、丹参活血祛瘀通络;佐以苦参清热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可使心气渐足,心阴得充,瘀祛络通,气血流畅则心悸气短诸症自除。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中药抗心律实验研究发现,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是一种中药“强心苷”,它不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脏,而且还有抑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达到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这对房颤有较好的纠正作用。苦参含有的苦参总碱具有“奎尼丁”样效应,即能抑制快钠内流,延长总动作电位时间及心房有效不应期从而使房颤转为窦律。延胡索是一种植物性钙拮抗剂,能抑制钙内流,使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打断心房肌纤维返,使房颤转复,并且不利于房性早博的发生,从而防止房颤的复发;同时延胡索含有的延胡索素和丹参含有的丹参酮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粘滞度,调整血流变学,从而防治房颤常引起的“栓塞”并 发症。酸枣仁含有的酸枣仁碱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成,它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用,对异位起博点的自律性和兴奋性有抑制作用,同样对触发效应及应激有调整作用,从达到减慢心肌搏动频率及心脏保护作用。全方合用,配合西药治疗共同达到纠颤复律、调整心肌生理特性,从而更快、更好、更久的维持窦律,这就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643100四川省荣县中医医院
(编辑元 红), http://www.100md.com(罗 洪)
33.3%;好转25例,占34.72%;无效23例,占31.94%;总有效率68.06%;平均复律时间14.45天。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之对照组疗效满意(P<0.01),而且转复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 慢性房颤 治疗 中西医结合 疗效
2000年1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慢性房颤门诊和住院病人228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228例患者均符合慢性房颤的临床及心电图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56例,其中门诊48例,住院108例。男63例,女93例;年龄36~78岁,平均57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6年;其基础病因:风心病51例,高心病21例,冠心病48例,心肌病18例,肺心病14例,其它及原因不明4例。对照组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5年;其基础病因:风心病22例,高心病10例,冠心病20例,心肌病8例,肺心病10例,其它及原因不明2例;门诊21例,住院5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自拟纠颤复律汤(药物组成: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15g,延胡索15g,酸枣仁20g,苦参2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睡前服用。4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乙胺碘呋酮片第1周0.2g,每日3次;第2周0.2g,每日2次;转律后0.2g,每日1次。肠溶阿司匹林片0.1g,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营养心肌、吸氧等对症处理。4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后做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1979年全国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标准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治范围》并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结果。治愈:经治疗症状消失,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好转:经治疗症状减轻,颤未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min左右;无效:病人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房颤未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50次/min或>100次/min。
1.4 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94例,占60.26%;好转46例,占29.49%;无效16例,占10.26%;总有效率89.74%;平均复律时间7.35天。对照组治愈24例,占33.3%;好转25例,占34.72%;无效23例,占94%;总有效率68.06%;平均复律时间14.45天。
2 讨论
慢性房颤录属中医“心悸”范畴,其病位在心,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为多见。自拟的纠颤复律汤由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延胡索、酸枣仁、苦参、炙甘草组成。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健脾,养阴复脉;丹参、酸枣仁养血安神,宁心复脉;延胡索、丹参活血祛瘀通络;佐以苦参清热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可使心气渐足,心阴得充,瘀祛络通,气血流畅则心悸气短诸症自除。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中药抗心律实验研究发现,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是一种中药“强心苷”,它不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脏,而且还有抑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达到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这对房颤有较好的纠正作用。苦参含有的苦参总碱具有“奎尼丁”样效应,即能抑制快钠内流,延长总动作电位时间及心房有效不应期从而使房颤转为窦律。延胡索是一种植物性钙拮抗剂,能抑制钙内流,使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打断心房肌纤维返,使房颤转复,并且不利于房性早博的发生,从而防止房颤的复发;同时延胡索含有的延胡索素和丹参含有的丹参酮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粘滞度,调整血流变学,从而防治房颤常引起的“栓塞”并 发症。酸枣仁含有的酸枣仁碱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成,它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用,对异位起博点的自律性和兴奋性有抑制作用,同样对触发效应及应激有调整作用,从达到减慢心肌搏动频率及心脏保护作用。全方合用,配合西药治疗共同达到纠颤复律、调整心肌生理特性,从而更快、更好、更久的维持窦律,这就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643100四川省荣县中医医院
(编辑元 红), http://www.100md.com(罗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