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1期
编号:10572809
试论扶正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1期
1扶正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2扶正法的临床应用,参考文献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对中风病预后以及功能恢复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历来受到普遍重视。既往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多采用熄风、祛瘀、化痰、通腑、清热解毒等祛邪治法,虽有疗效但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在挖掘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扶正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新思路。

     1 扶正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

    1.1 从古代医家论治中风看扶正 历代医家论治中风虽有外风、内风之分,主火、主痰、主瘀之别,但无不强调正虚。唐宋以前,“内虚邪中”说指导下的方药侯氏黑散、续命汤、小续命汤等,虽重祛风解表,但必兼扶正,在麻、桂之上,配以参、归等补气养血之品。唐宋以后,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认为“中风瘫痪者,……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治疗中风着眼于祛火与滋水两个方面;李东垣更是强调“正气自虚”,治疗上十分重视保护人体的正气;朱丹溪认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主张“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明代张景岳则强调“非风”无邪,主张“治此之法,只当以培补元气为主……能复其元,则庶乎可望其愈”,在扶正方面较金元四大家又进了一步;至清代叶天士又立“阴虚风动”说,治疗上更重固本,强调以滋补肝肾之阴为第一要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王清任认为中风偏瘫、麻木是由“气虚归并”、“气虚血瘀”而成,故创补阳还五汤,其主旨在于通过益气达到活血的目的。综观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经验,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均贯穿着扶正思想,特别是在急性期,张景岳甚至提出“凡非风初病而痰气不甚者,必不猜其为痰,而妄痰药,此大戒也”,并强调只有当“痰涎壅盛……汤液俱不能入”,才“不得不先开其痰,以通药食之道”,足见其非常重视扶正。

    1.2 临床治疗证据 项氏 [1] 治疗了7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