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574532
麻疹病毒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12期
1重组病毒载体疫苗,2DNA疫苗,3其它疫苗,参考文献
     麻疹由麻疹病毒所致,临床症状以发热、呼吸道卡他和出疹为主。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且为终生免疫。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呈大致球形结构,直径120~270nm,外有包膜,基因组约16Kb。麻疹病毒有6个结构蛋白,从3’端到5’端依次为核蛋白(N)、磷酸蛋白(P)、膜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蛋白(HA)和RNA多聚酶(L)。病毒包膜上的2个糖蛋白(HA和F),在病毒感染时起吸附和融合细胞膜的作用,使病毒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HA和F为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麻疹病毒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特殊作用,研究表明麻疹病毒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抑制与细胞因子抑制无关,其机制可能是阻碍了活化T细胞表达IL-2Rα亚单位 [1] 。

    麻疹是全球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1年约有3000万~4000万麻疹病例,死亡74万。每年麻疹死亡病例占疫苗可预防疾病死亡病例的50%~60%,因此麻疹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儿童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自麻疹疫苗进行广泛预防接种以来,麻疹的致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了74%和85% [2] 。最早使用的麻疹疫苗为灭活疫苗,但灭活疫苗接种后再次接触麻疹病毒时容易出现严重的异型麻疹。随着麻疹病毒体外成功分离和减毒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极大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使用3株麻疹减毒株沪191、长47和京55作为疫苗,极大降低了我国麻疹发病率,前两种作为疫苗株至今仍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在降低该病发生率的同时也改变了麻疹的流行规律和部分临床症状,表现为出疹时间延迟,发病时间无规律可循,麻疹发病时间向大年龄和小月龄发展的趋势等。原因可能是母亲从未患病或接种,本身无抗体;或母亲抗体滴度下降不足以保护婴儿;或婴儿体内存在母亲抗体,使用标准麻疹疫苗株免疫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目前大多数母亲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不如自然感染的抗体滴度高,因此对孩子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且减毒活疫苗需要冷链运输,在偏远地区不易达到该条件,影响疫苗的活性。近年来在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对接种后可能发生肠胃炎症和孤独症的担心,麻疹疫苗的接种率有所下降。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这一担心。不过疫苗接种后普遍存在一定的副反应,对接种活疫苗引起的副作用的担心,使开发新型疫苗成为必要。要求研制开发新一代麻疹疫苗在体内残留抗体的条件下,能激发有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且疫苗应安全,有效,廉价,无需冷藏,接种方便。现将目前正在研究的几种新型疫苗介绍如下。

     1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860 字符